老話說的好:"隔輩親,親又親。"有種親暱叫做隔輩親,偏愛的簡直毫無道理。哪怕是年輕的時候對自己的兒子女兒再怎麼不親近,但是對孫子孫女就像變了個人。我估計大部分的家庭都會有這種情況吧。

同事小鄧家是四胞胎,小鄧夫妻二人平時工作都很忙,對這四胞胎照顧的時間更是有限。除了平時上學外,就是週末的事情一家人湊在一起喫頓飯。上週小鄧想偷懶,帶着四個孩子回爺爺家蹭飯。誰知剛進樓道口,爺爺聽到孩子的呼喊聲,打開門看到四個寶貝,連忙對裏面的奶奶說:老婆子,不好了!孩子們又來蹭飯了!快關門。誰知孩子們齊聲說道"爺爺,我們四個熊孩子來喫飯啦",爺爺聽到後立馬把門打開。小鄧說"還是孩子的話好用啊。"

這種隔輩親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見。每次我帶着小女兒爸媽家喫飯時,孩子爺爺奶奶都恨不得把家裏所有的零食拿出來,生怕女兒喫不夠。女兒有時候在爺爺奶奶家撒潑任性,我只要對女兒進行"教育",爺爺奶奶立馬充當女兒的擋箭牌,總是說"孩子這麼小能懂什麼,大點就好了"。讓我覺得又氣又好笑。

相較於長大的子代的獨立叛逆代溝,孫輩的依賴柔弱更令祖輩憐愛疼惜。隨着子女的成人成熟,老人的話語權無形之中弱化,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又可重拾信心。但由於代際年齡文化素養理念的鴻溝,亦是兩代人的罅隙之源,孫輩的依戀剛好彌補退休的失落感。

孫輩的到來,爲因子女的成家立業單飛遠方供職而空巢的老人帶來的喜悅歡樂淹沒了操勞帶來的累。生存壓力使親對子在教育上更望子成龍,而人生過半的祖輩經由自身的人生曲線,更看重平安健康,比之於父母的嚴苛更少限制孫輩。

那麼導致"隔輩親"的原因有哪些呢?

1. 更能照顧孩子的感受

老人的內心可以很平靜,有多得多的閒暇,這狀態相較於忙碌奔波快節奏生活的狀態能獲得更多觸動,看到不同的風景。反觀父母,他們對孩子特性司空見慣,存在邊際遞減。

爺爺奶奶輩的已經長達幾十年沒有再接觸過小孩子,對待小孩子的一些任性行爲更容易容忍和接受。如果同是小孩子撒潑耍無賴,爺爺奶奶覺得在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但是在父母眼中確實絕對不能容忍的情況。

同時爺爺奶奶也會給孩子的某些不恰當的行爲找藉口:

a. 孩子因爲看電視被父母訓斥時會說:不要只念書,要學會勞逸結合

b. 因爲不好好喫飯被責怪的時候會說:孩子不喜歡喫的食物就不要勉強了

c. 考試沒考好時會說:這次考不好沒關係,下次就會考的好了

從側面來說,他們更能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怪不得孩子喜歡在捱罵的時候往爺爺奶奶家跑了。

2. 相對父母更爲體貼

或許人同一情感隨時間流逝有不同階段的表現形式(就像年齡越大親暱的動作越少,但是這並不影響兩人的感情)。可假定剛爲人父母時大都是"狂熱浪漫"型,隨着陪伴時日漸多,愛子/女之情冷靜些,期望和相應的苛責增加,但隔代長輩陪伴孩子的時間遠少於其父母,故轉變慢,滯留在"狂熱浪漫"型較長,或可探討留守兒童的隔代長輩是否不同於普通隔代長輩。

很多人童年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回到爺爺奶奶家。因爲那裏沒有了父母的約束,爺爺奶奶也時常偷偷給自己塞錢。甚至有的奶奶會把做好的飯菜端到孫子孫女的眼皮下。小孩子們哪裏能抵擋得了這種體貼的照顧,自然是跟爺爺奶奶更爲親近了。

3. 比父母給與更多的關愛

相比年輕的父母來說,爺爺奶奶少了對自己的約束,也少了那份嚴厲。

想起小時候每次假期回到奶奶家,奶奶見到我第一句話永遠是:喫飯了沒?餓不餓?奶奶給你做飯喫。這種場景讓我一直懷念,很溫馨也很溫暖。

現在很多年輕的兩口爲了拼事業,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工作和社交上。把自己的孩子放到父母身邊就覺得萬事大吉了。孩子長時間的跟爺爺奶奶接觸,加上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溺愛",隔輩親就在所難免了。

不知道各位你們家的孩子跟老人是隔輩親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