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出國買國貨消費窘境:黑五海淘爆款產品是中國製造

剛剛過去的“黑色星期五”,國外消費市場一片紅火,中國“剁手黨”也熱情高漲。數據顯示,10家主要國內海淘平臺訂單同比增長152%。不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許多“海淘族”熬夜剁手的人氣爆款,收到貨發現都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實際上,“出國買國貨”的窘境存在已久,此前在2018世界標準日主題活動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就直言,要切實解決內銷產品與外銷產品標準不一致的問題。

毋庸諱言,多年來,在很多消費者心中,洋貨的質量似乎總是優於國貨,而這種微妙的心理其實有着深刻的歷史背景。近代中國曾經長期處於絕對落後的境地,國人看什麼都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對“洋貨”有種根深蒂固的崇拜。改革開放後,國內生產發展、市場放開,但因爲消費水平所限,在商品的“物美”與“價廉”之間,大多數人還是更傾向於後者。面對這種消費偏好,國內廠商自然想方設法降低成本,甚至爲追求絕對便宜不惜捨棄質量,以至於國貨一度被貼上“質低價廉”標籤,而洋貨、出口貨則成爲品質優良的代名詞,“出口轉內銷”甚至成爲一種標榜質量的手段。在這種心理作用下,雖然時過境遷,今天中國成爲製造大國、產品質量今非昔比,但還是有大量消費者更加青睞洋貨,甚至連馬桶蓋、電飯煲等日用品都千里迢迢往回背。

費盡心力揹回來、淘回來的本就是中國製造,這種尷尬令人深思:明明中國企業具備精品的生產能力,中國消費者也準備好了掏腰包,可爲何非得兜兜轉轉、繞道海外去購買呢?除了心理慣性,最重要的恐怕還在於“內外有別”的質量標準。在國內很多行業中,都存在外銷和內銷兩個標準、兩條生產線,一流產品外銷、二流產品內銷,更是一些廠商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就拿食品領域來說,我國食品出口合格率持續保持99%以上的高水準,而內銷食品在“多年整頓”背景下,這一數字才勉強達到90%左右。除此之外,國內名目繁多的進店費、上架費、節慶費等市場成本,也讓很多生產廠商放不開手腳,一定程度上加劇着國內消費市場供需錯配的矛盾。

現在,消費升級是輿論場熱詞,海淘的存在就是突出表現。這個信號提醒我們,需求側已經準備好了,亟待供給側改革發力,及時扭轉生產中“重外輕內”的傾向,將“同線、同標、同質”原則不打折扣地貫穿產業鏈各個環節。如果還抱着“國內消費者對質量不敏感”的舊思維,那麼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需求外溢,看着“中國製造”的美譽度長期在中低位徘徊。就拿標準來說,中國並非沒有標準,但跟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許多領域的產品標準還是顯得太糙。比如大米,日本的標準貫穿育種、種植、收割、加工、儲存、銷售等各個環節,爲了新鮮度,只給精米3個月的“賞味期限”,而中國在這方面欠缺的不是一點半點。如何多管齊下把國貨標準和品質提上來,考驗相關部門的智慧。

消費是經濟循環中的起點和終點。更好對接供給需求,填平國內市場“品質窪地”,其意義不止於滿足剁手黨“買買買”的痛快,更重要的是爲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加油助力。從宏觀經濟視角看,消費已連續多年成爲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強勁馬車。相較於高收入國家動輒60%以上的居民消費率,我國社會蘊藏的消費潛能仍待釋放。從強調“擴大內需”向“供需兩端發力”轉變,是爲中國經濟增長蓄積後勁。重視消費,是重視人民生活的基本盤,也是重視國民經濟的基本面。

說起德國製造,人們立馬聯想到奔馳、寶馬等一批優質品牌。然而,擁有如此光環的德國製造,也曾在187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上得過“便宜而拙劣”的評價。從國際經驗來看,很多國家的市場都經歷過從“品質窪地”到“品質高地”的蛻變過程。今日中國正在由“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提升經濟供給側的效率與品質以釋放出源源紅利,將成爲人們更美好生活、國家更強勁發展的根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