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許多人的印象裏,野生菌都是生長在樹林,草叢裏,而今天介紹的這種菌卻生長在懸崖峭壁上,俗稱“巖耳”,巖耳形狀像枯樹葉顏色灰濛濛的,一般人看不上,而對於熟悉它的山裏人來說,用它燉雞卻是難得的美食。石耳都是單片葉子,開始呈圓形,隨着生長逐漸成不規則狀,巖耳藉助背面象肚臍一樣的突出物吸附在石壁上,並藉此吸收空氣中的營養以生長。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喜歡自己在家做菜,在常見的食材裏面,要說營養全面的就是各種食用菌類。俗話說“喫四條腿的不如喫兩條腿的,喫兩條腿的不如喫一條腿的”,尤其是野生菌子,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野生菌逐漸走進許多人家的廚房,比如猴頭菇,松茸,地皮菜,雞樅,成爲食品佳餚。在南方地區的大山裏,有一種野生菌,生長於峭壁上,30年前特別多,如今60一兩有人收。

說起野生菌來,相信許多在農村長大的朋友小的時候都採過,雨後的樹林子的草叢落葉下,會長出許多野生的蘑菇,像樹叢裏羊肚菌,雞樅,竹林裏的竹蓀,草地上的地衣菜。筆者小的時候每到春秋季節,就到樹林裏撿蘑菇,撿來的蘑菇帶回家燉雞湯味道極爲鮮美,是現在人工種植的蘑菇比不上的。記着小的時候蘑菇撿得多了,就曬乾後帶到集上賣錢當作學費。

在許多人的印象裏,野生菌都是生長在樹林,草叢裏,而今天介紹的這種菌卻生長在懸崖峭壁上,俗稱“巖耳”,巖耳形狀像枯樹葉顏色灰濛濛的,一般人看不上,而對於熟悉它的山裏人來說,用它燉雞卻是難得的美食。

巖耳又叫石耳,是一種生長在岩石的苔衣,常生長於南方的懸崖峭壁上。巖耳表面粗糙,頂部棕色背面是灰黑色有絨毛,質薄如紙,呈樹葉狀形似木耳。石耳都是單片葉子,開始呈圓形,隨着生長逐漸成不規則狀,巖耳藉助背面象肚臍一樣的突出物吸附在石壁上,並藉此吸收空氣中的營養以生長。

巖耳這種野生菌含有高蛋白和多種微量元素,有去熱清火滋補之功能,既可以做菜,又可以入藥,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山珍。據知,在古時候巖耳被列爲貢品,一兩巖耳可換三鬥穀物,山民常用巖耳來抵交糧賦。巖耳對成長環境要求十分高,一般成長在海拔1800米以上,想要採摘巖耳需要很大的勇氣和經驗,採摘巖耳時,以長繩一頭束腰,一頭綰鐵釘,在峭壁上忘返移動尋找並採摘巖耳。

巖耳的價值:《本草綱目》記載有“石耳氣味甘平,久食明目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飢”,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食品,將巖耳洗淨在溫水中浸泡數十分鐘,舒展後用淘米水揉搓,燉雞湯,其味極爲鮮美。巖耳,對生長環境要求高,常年生長在雲霧繚繞的懸崖上,山裏人稱它是“神仙菜”。

巖耳生長過程緩慢,山裏人用“三年長個疤,五年才長銅錢大,十年才成熟”來形容。巖耳雖然價值頗高,至今卻不能人工種植,如果想要得到巖耳,需要在懸崖峭壁上“飛檐走壁”。俗話說物以稀爲貴,巖耳曬乾後一斤能賣上千元。隨着對巖耳的大肆採摘,30年前常見的巖耳如今少見了。各位朋友您知道巖耳這種山珍嗎?知道採摘巖耳的過程後,大家還認爲巖耳貴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