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模擬考成績退步了那麼多,你怎麼還在看電視?”

“提醒過你多少次了晚上怎麼還是熬夜看手機!”

……

最近堂堂媽媽老是和我傾訴堂堂在家的不聽話,有一次,平常調皮搗蛋的堂堂藉着學習的名義,讓媽媽給他買了手機,平常玩玩遊戲也就算了,喫飯的時候手機總是拿在手裏玩,從來沒放下過,晚上該睡覺的時間還經常熬夜看手機……平常堂堂媽一說他,他就會用:“憑什麼爸爸媽媽可以看,我就不可以。”的話來反駁,堂堂媽說本想買了手機是幫助孩子學習的,但是沒想到孩子卻越發的不聽話,變本加厲,真的是太難管了……

過來人提醒:父母的“雙重標準”往往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的根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你希望孩子好好學習,他卻更喜歡打遊戲、玩手機;

你希望孩子早睡早起,他卻總是一覺睡到中午;

你希望孩子言出必行,說到做到,他卻卻總是謊話連篇……

其實,孩子出現這些現象,可能是父母的“雙重標準”導致的,不知道家長們是否發現,其實自己在喫飯的時候也時不時的會看手機;下班回家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手機或者電視;遇到喜歡的影視劇也會愛不釋手……這些都被孩子看在眼裏。有的時候,父母對孩子一味的要求和強硬的教育,加上對自身要求的不嚴格,兩者之間在矛盾中就形成了所謂的“雙重標準”。那麼什麼是“雙重標準”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什麼是“雙重標準”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雙重標準是指對同一性質的事情,會根據自己的好惡,利益等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斷或行爲。家庭教育的雙重標準就是指在同樣的環境裏,父母對自身和孩子的要求出現反差,引起矛盾。

過來人提醒:父母的“雙重標準”往往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的根源

心理學家李子勳說過:“孩子的頭頂有父母情緒和行爲的接收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在生活中容易進行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往往會忽視自己的行爲給孩子造成的影響,比如:

父母要求孩子喫飯不要玩手機,但是自己可能也會時不時拿起手機回覆一下信息;父母要求孩子晚上要早睡,不能熬夜時,自己可能也會因爲一些原因不能早睡;父母要求孩子看電視時間不能過長,但是當自己遇到喜歡的電視和節目也會愛不釋手……這些現象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影響。

父母在現實生活中對於孩子的不聽話現象感到無力或煩惱的時候可能會給予這樣的回答:“我是大人,我可以這樣做……”孩子可能會以父母的行爲爲參考,覺得爲什麼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而我不可以,會讓孩子覺得爲什麼父母要求自己做的,他們自己有時候都做不到,於是孩子就會參考父母平時的表現做出一些不聽話的行爲。所以,父母的“雙重標準”往往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過來人提醒:父母的“雙重標準”往往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的根源

二、爲什麼父母總是會“雙重標準”要求孩子

1. 不合理的期待

在孩子小的時候,大多數父母都會問孩子長大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可能一開始父母會說,不管做什麼,只要孩子健康快樂,自己喜歡就好。但是接下來父母可能就會忍不住說,希望孩子當科學家、飛行員、醫生、舞蹈家……

其實,父母這些潛意識裏對孩子的期望很多是來自一些自己不曾實現的理想。在父母眼裏,這些光鮮亮麗的職業和前程看似是在爲孩子的前途考慮,但是其實是父母在讓孩子替自己完成一些未完成的理想。可是許多父母並沒有真正的考慮過,自己當初不曾走過的路,自己當初不曾完成的一些目標和理想,在孩子心中,是否是他們喜歡和追求的,自己都不曾到達的遠方,又怎樣指引孩子去到達?

過來人提醒:父母的“雙重標準”往往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的根源

鄰居的閃閃媽從小就給閃閃報了好多種特長班,舞蹈、畫畫、鋼琴、小提琴……應有盡有。平常總是能聽到閃閃家時不時的傳來鋼琴聲和音樂聲。有朋友問閃閃媽:“孩子還那麼小,就給孩子報那麼多班啊?”閃閃媽媽解釋道:“孩子小的時候正是培養興趣的好時機,我都特別後悔小時候沒有學習這麼多的才藝和特長,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就學起。”

閃閃媽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就表現了父母對孩子的不合理期待的現象。不合理期待就是父母容易把自己做不到的、認爲是好的強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替自己去做到。父母對孩子有期待是好的,但是在期待的同時也要注意分寸,這種不管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是不是反映孩子心聲的期待都是父母一些不成熟的表現,都是父母對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期待和期許。

過來人提醒:父母的“雙重標準”往往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的根源

2. 潛在的焦慮

有的時候,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存在潛在的焦慮現象。比如,父母在面對自己曾經失敗過的某些方面心中久久不能釋懷的時候,會形成一種想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去克服某些方面的困難的一種心理,用自己潛在焦慮感的滿足來讓自己取得一種心理安慰的作用,當孩子達不到目標的時候,父母就會深深的陷入焦慮之中,有時候甚至會感受到一種自我挫敗感。

3. 不合理的歸因和代入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容易忽略自身行爲對孩子的影響力。有的時候,父母認爲的合適與合理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真的適合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容易參照父母的思想和行爲來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比如,父母在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去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給予孩子這樣的語言:“你是小孩子,媽媽是大人,大人和小孩子不一樣的”。

過來人提醒:父母的“雙重標準”往往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的根源

這也反映了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一些不合理的歸因和代入方式,在這些不合理的歸因和代入方式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現一些不聽話的現象,所以就會出現一些孩子對父母的反駁和提問:“爲什麼大人可以這樣做,我就不可以”。所以,有些時候,父母對孩子一些不合理的方式和方法概念會造成孩子不聽話的現象。那麼知道了父母對孩子“雙重標準”要求的原因,父母到底應該怎樣做呢?我們接着來了解一下。

三、避免對孩子的雙重標準,父母應該怎樣做

1. 以身作則,“理想父母成就理想孩子”

魯道夫·斯坦納說: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

很多家長在生活中可能會給自己和孩子訂立不同的標準,比如,父母教育孩子要誠實守信,許諾別人的話要做到,但是自己在生活中有時答應孩子的事情卻遲遲做不到;父母在生活中遇到孩子的不聽話現象會用大人和孩子的概念來教育孩子,讓孩子做自己的事情,少看電視、少熬夜,但是自己在遇到自己喜歡的節目時卻總是愛不釋手;父母每到週末就賴牀,卻告訴孩子要早睡早起,養成一個好習慣……父母自身的消極狀態,也會影響孩子的生活習慣。

過來人提醒:父母的“雙重標準”往往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的根源

鄰居楊老師說,自己平時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會做到這些:如果想看電視就大方的看電視,並且告訴女兒,媽媽在看電視了,你也可以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父母需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和示範,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感染孩子,讓孩子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生活中,父母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同時,不要過多的嚴格要求孩子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在讓孩子對自己興趣的確立之下,合理的適當的去感受一些個人的自由,而不是雙重標準要求孩子,自己做不到的也要讓孩子做到。

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父母需要考慮自己在這些方面是否做到,反思自己的行爲對孩子的影響,在自己沒有做到卻過多要求孩子做到的方面,做到自我的管理和調整,爲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父母的行爲和思想是孩子成長環境中影響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所以,父母只有做好自身的嚴格要求之後,在家庭的教育中才可以給孩子更多的說服力,畢竟,理想父母才能成就理想孩子。

過來人提醒:父母的“雙重標準”往往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的根源

2. 充分的理解和合理的溝通是最好的方法

當發現孩子不聽話時,父母需要用合適的方法來和孩子進行一些有效的溝通,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當父母在要求孩子早睡的時候,自己可以試着跟隨孩子的腳步,和孩子一起來克服,一起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在孩子沉迷於看電視的時候,父母可以制定一定的時間標準,讓孩子對自己的娛樂有一定的時間規劃。

當孩子面對興趣班表現出消極的情緒的時候,父母可以抽出一些時間去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瞭解孩子真正想要學的東西,在和孩子發生分歧的時候,進行一些合理的溝通,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某個興趣愛好,在陪伴的過程中多一些對孩子的理解,引導和幫助和孩子感受學習的快樂和愉悅感。

過來人提醒:父母的“雙重標準”往往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的根源

3. 尊重孩子的想法,合理的期待論

當自己的行爲都不能自控時,卻要求孩子要自律,這是很多家長不成熟的教育價值觀。

家長把自己的思維灌輸給孩子很容易,但是磨合起來卻困難重重。做好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思,利用合理的期待論,幫助孩子減少不聽話現象。當想要孩子減少娛樂活動,進行一些學習的時候,父母需要在以身作則的基礎之上來要求孩子。

過來人提醒:父母的“雙重標準”往往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的根源

父母可以在理解孩子內心需求的基礎上和孩子約定每天的娛樂時間和學習時間,對孩子有一個合理的期待而不是嚴格過度的期待,在孩子履行約定的同時自己也按照約定要求和孩子一起履行和實現,給予孩子一定的尊重和合理的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