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郝曉燕 周丹 攝影 楚天都市報記者曲嚴 通訊員 羅申生

臨近雙11,不少剁手族已經在陸續開始收各種快遞了。但最近很多市民發現,原來免費使用的快遞櫃悄悄開始收費了,超過24小時滯留的包括要支付一定費用才能取出,這在網上引起熱議,更引發了不少人吐槽,“買東西都要看看是不是免郵,結果快遞櫃收費了?”

快遞櫃滯留超24小時收1元錢

“有的快遞櫃24小時沒取,得交一塊錢才能取件。”家住武昌的陳女士經常網購,平日上班忙,很多快遞員都將她的快遞放在快遞櫃。最近突然發現,快遞櫃開始收費。有時忘了及時將快遞取出,就得掏“超時費”。“理性上我可以接受超時費,畢竟佔着格子就佔着資源。但感性上又有點接受不了,覺得不應該讓消費者承擔快遞櫃費用。”

家住漢陽區水墨甲秀小區的周先生也遇到了同樣問題,平時上班太忙,經常忘記取快遞。有時過了兩天才發現快遞沒取,再想拿出來,就要支付2元的保管費。

記者走訪發現,快遞櫃免費時代似乎正在離我們遠去,各家快遞櫃紛紛開始收費,形式也各不相同。格格、日日順、速易遞等快遞櫃大都是超過24小時未取,要向取件人收取一元錢的費用。豐巢快遞櫃超過 24 小時,則取件會出現 “ 打賞 1 元 ” 界面,可以跳過免費取件。但仍有許多消費一不小心就點了付費頁面。

對此,不少市民提出質疑:我們購買商品時已經包含了運費,爲什麼還得掏錢?如果快遞員未告知收件人放進了快遞櫃,那麼這筆錢應該誰來出?

易和消費者發生糾紛快遞小哥也委屈

對於消費者的抱怨,很多快遞員也表示委屈。有快遞員表示,快遞經常爆倉,個個都送貨上門根本做不到,放一部分到快遞櫃也是迫不得已,畢竟方便快捷了很多。

而且快遞櫃對他們也收費的。順豐快遞員小高告訴記者,他平時投遞時也會用到快遞櫃,但是需要通過快遞櫃公司方提供的賬號充值使用。每次進行投遞時,每件快遞會收取0.3-0.6元不等的費用。

而負責武昌區鐵機路一小區派送業務的快遞員小楊則表示,最近他已經放棄把快遞投進快遞櫃了,因爲收費漲價了。他負責小區的快遞櫃今年被兩三家快遞公司承包了,轉手做起了“二房東”。如今,要投快遞進快遞櫃,必須借用這些公司的賬號,單件收費1元錢。這樣一來,送一件快遞還要虧錢。

快遞櫃企業目前虧損壓力巨大

據瞭解,快遞櫃並不是快遞公司安置的,而是屬於第三方平臺。目前武漢提供快遞櫃服務的商家主要有豐巢、速遞易、格格、菜鳥智能櫃等。

應該說,快遞櫃的出現提供了末端配送的便利,解決了電商至用戶最後100米的配送難題。前期,這種快遞櫃都是以免費形式出現的。

但這種這種免費布點模式,讓企業在兩年跑馬圈地後明顯感到了很大的成本壓力。業內人士表示,快遞櫃運行電費、無線網絡費、進駐小區的進場費等等相加,一年成本大概在四五萬元。但目前還沒有成熟的贏利模式,經有小的公司因爲支撐不了龐大運行費用而退出。

“要使這種經營方式維繫下去,必須減少快遞櫃企業的虧損。收取超時管理費是基於當下的市場行情作出的一項折中的方式。”業內人士表示。

專家表示收取費用須提前向消費者明示

那麼,快遞櫃企業把虧損的壓力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向消費者收取逾期費用合理嗎?

對此,湖北省消協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快遞櫃存在市場競爭的行爲,而且佔用一定資源,收取一定的費用也無可厚非,費用屬於市場定價。但收費必須提前向消費者明示。

有關專家建議,有關部門應該出臺規定,明確快遞櫃逾期費的收取標準,從而減少快遞公司、快遞櫃企業、客戶之間可能產生的摩擦和矛盾,使快遞業能健康有序地發展。

同時,業內人士表示,快遞櫃企業自身也應該通過多種途徑來尋求更清晰的盈利模式。目前,在不少快遞櫃櫃身和液晶屏,都有很多廣告。豐巢快遞、格格快遞等快遞櫃還通過引導用戶關注公衆號的方式讓用戶成爲自己的流量,並在公衆號中嵌入電商平臺,向用戶推產品。

截至2017年底,國內已投放智能快遞櫃20.6萬組。有機構預計,2020年全國智能快遞櫃組數將達75萬。“這部分流量如何用好,也是值得快遞櫃企業思考的問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