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据史料记载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上溯四千余年。在历日旷久的岁月长河之中,茶叶的属性也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从最初的药用,到人们日常的品饮,再升华为专属的精神文化融入中华文明的脉络之中,最终成为构成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茶所公认的最原始的功用即为药用。在民间最广为流传的一则传说即为“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而中国古人对于茶叶所具有的药理研究历来也颇有建树,在历代众多的医书古籍中皆有记载。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即有“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的明确记载。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有“茶治便脓血甚效”的记述,三国时期著名的神医华佗在其《食论》中也曾有过“苦茶久食益思”的论述。梁代名医陶弘景甚而说“久喝茶可以轻身换骨”,虽有夸张之嫌,却也从侧面道出了茶叶所具有的强身保健与延年益寿的作用。

至唐代,苏敬等为朝廷所编《唐本草》中对茶所具有的药理之效也有明确记录:“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而在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亦有“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等药效评述。在著名医学家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专有一卷记有“代茶新饮方”一节,详细记述了药茶的制作、饮用以及主治疾病等,开创了药茶制作之先河。

此外,药王孙思邈编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药书之中,在食治节中说称茶有“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述,并附有茶药方十余方。

[文中配图源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