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

它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築,形成現在的規制。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爲“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爲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子監主體建築經歷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國子監,其具備了兩種功能,一是國家管理機關的功能,二是國家最高學府的功能。國子學的設立相對於“太學”而言,除了是國家傳授經義的最高學府外,更多的承擔了國家教育管理的職能;但同時,國子監與太學也可互稱,經常用太學來指代國子監。明國子監學習《四書》《五經》,兼習《性理大全》以及律令、書數等,此外,國子監對教職員的職務、待遇及對監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確的規定。

今天老豬帶大家實地探訪這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北京國子監。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爲三進院落,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着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 主體建築兩側有“二廳六堂”、御碑亭、鐘鼓樓等,形成傳統的對稱格局。前院東側有敬持門與孔廟相通,構成“左廟右學”,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國子監大門名集賢門。門內東西兩側有井亭。二門名太掌門,門內左爲鍾亭,右爲鼓亭。

國子監的大門,門內院子東西設有井亭,東側的持敬門與孔廟相通。

進入國子監的第二門,太學門。進入後就是國子監的第二進院落。

走過太學門,就是國子監二門內大型琉璃坊牌坊,他是北京唯一一座專門爲教育而設立的牌坊。正反兩面橫額均爲皇帝御題,是中國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徵。位於集賢門內,是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額書“圜橋教澤”,陰面爲"學海節觀",彩畫華美,是北京唯一不屬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築。建於中軸線中心一座圓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臺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攢尖頂殿宇。四面開門,設臺階六級。辟雍周圍環繞著長廊,四面架設精緻的小橋橫跨水池使殿宇與院落相通,這種建築形制象徵著天圓地方。乾隆皇帝之後,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講學,以示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兩側的33間房,合稱爲六堂,分別爲: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

彝倫堂內的王碼學校彝倫堂,位於辟雍以北,元代名爲崇文閣,是元朝藏書之所。

明代永樂年間予以重建並改名爲彝倫堂,早年曾是皇帝講學之處,興建辟雍之後,則改爲監內的藏書處。

日晷。

敬一亭,位於在彝倫堂之後,是國子監的第三進院落。

建於明嘉靖七年(1528),設有祭酒廂房和司業廂房和七座御製聖諭碑,

是國子監祭酒辦公的場所。

國子監偏殿,目前已經開設爲展廳,還原了清代學子考試的場景。

國子監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學家許衡,當時有學生200餘人。在這裏學習的學生叫“監生”,大致有三種來源:一是從全國各地秀才中選拔的正途監生,到此作進一步深造;二是外國留學生,大致來自高麗、暹羅、交趾、俄羅斯等;三是“捐監”,掛名監生,只要交足銀子,就能領取“監照”,算是監生。所以當年國子監也是全球性大學。給點個贊。

京師大學堂匾額。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 1898年到1912年間所使用的名稱。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文理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具有重要的意義,並受到舉國關注。

最後的榜文。

苦學十幾年,爲的就是榜上有名。

但往往最多的失意也在於此。

日照集賢門內君,監生髮憤志求勳。

詩工鑿破精騷雅,道論研通貫典文。

圜璧常聆三代事,高鴻遠舉九天雲。

倘無十度寒窗雪,豈得傳臚天下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