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就在西征戰事在談判議和進程中,胤禵即將班師回朝之際,康熙突然病逝,留給後世一個千古之謎,究竟他是打算傳位於十四阿哥胤禵,還是四阿哥胤禛,還是去世突然,未能留下傳位憑據,由於現存的康熙遺詔是康熙身故後由雍正和隆科多擬出,再由翰林院修改而成,並非康熙真跡,所以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而支持雍正篡位說的學者認爲:。第二,雍正朝早年一直流傳的是隆科多一人承詔的說法,在雍正七年,雍正的所有政敵整治完畢之後,才首次官方提出當年是七個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聆聽康熙遺言,這八人中三人已經被整死,二人終身圈禁,二人被連連整治(當年的中立派皇七子和皇十二子),噤若寒蟬,且大局已定,不可能再公然表示什麼。

「愛新覺羅·胤禵」,康熙帝第十四子,清世宗胤禛同母弟。清高宗乾隆帝皇叔,生母爲孝恭仁皇后,康熙五十七年作爲西征統帥領兵出征,爲保衛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雍正帝胤禛登基後將胤禵遠派守皇陵幽禁,直至乾隆帝弘曆即位後,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就在西征戰事在談判議和進程中,胤禵即將班師回朝之際,康熙突然病逝,留給後世一個千古之謎,究竟他是打算傳位於十四阿哥胤禵,還是四阿哥胤禛,還是去世突然,未能留下傳位憑據,由於現存的康熙遺詔是康熙身故後由雍正和隆科多擬出,再由翰林院修改而成,並非康熙真跡,所以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而支持雍正篡位說的學者認爲:

第一,康熙任用胤禵做爲西征統帥,掌握軍權,並在密摺上囑咐他要獲取人心,是爲了讓他樹立威信服衆和對他的加以培養和考驗,是屬意他爲儲君(或者說是候選人之一)的表現,而胤禵西征中的表現從奏摺中來看,綜合上是十分令康熙滿意的,也就是說他是通過了考驗的。

第二,雍正朝早年一直流傳的是隆科多一人承詔的說法,在雍正七年,雍正的所有政敵整治完畢之後,才首次官方提出當年是七個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聆聽康熙遺言,這八人中三人已經被整死,二人終身圈禁,二人被連連整治(當年的中立派皇七子和皇十二子),噤若寒蟬,且大局已定,不可能再公然表示什麼。一人是雍正寵臣皇十三子。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質疑“八人面諭說”。

第三,雍正朝的官方史料上關於康熙逝世的描述前後矛盾,不合情理。

第四,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自己也說過一些與“八人受諭”相矛盾的話。雍正說:允禩、允搪都親承康熙遺詔,方纔“肯貼無一語,俯首臣服於朕之前”。但雍正又說:“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時,塞思黑(允搪)突至朕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若非朕鎮定隱忍,必至激成事端”;“聖祖仁皇帝賓天時,阿其那(允禩)並不哀慼,乃於院外倚柱,獨立凝思,派辦事務,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憤可知”。胤禩、胤搪的舉止不像在十個時辰前就已知道傳位的遺詔,倒像是剛剛聽到雍正要即位的消息而胸懷激憤的神情。

第五,胤禵回京奔喪時,雍正曾密令在路上攔截收繳他與康熙往來的所有奏摺密信,嚴防他帶任何奏摺信件到京城。

第六,康熙常常親手書寫諭旨,而史料也記載康熙去世前曾在兩處地方留下關於身後妃嬪去向安排的諭旨,康熙去世後諭旨被雍正找到,並按照安排執行,既然連妃嬪康熙都如此細心的書寫了諭旨放於不同地方,那麼更爲重大的皇位繼承人問題,康熙爲什麼沒留下任何書面諭?

第七,雍正生母德妃的表現有悖常理,雍正即位後,她說“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吾夢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康熙帝,被雍正阻止。接着又拒絕受封爲皇太后,拒絕移居到太后應住的宮殿慈寧宮。而幾個月後,她便暴病而亡。

第八,雍正即位時是45歲,且體質偏弱,相比之下,胤禵35歲,不僅年紀合適,他長期奔波在青藏高原上,也說明身體相當健康。

下圖爲胤禵高清真容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