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瓊瑤是務實的。瓊瑤跟隨父母回到湖南的時候,兩位祖母都已經去世了,祖父對三個孫子孫女都非常疼愛,父母去了南華中學教書,孩子們在山裏,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

瓊瑤劇風靡半個世紀,如果你瞭解“瓊瑤女郎”的故事,再看瓊瑤劇便會覺得索然無味……

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

那麼我們就更深入瞭解一下瓊瑤的成長背景。

01.

人們對於作家很容易有一種普遍的誤解,以爲寫愛情故事的人,就是整天陷於浪漫想象的“戀愛腦”。

實際上,無論哪一種風格的作品能夠流行,能夠紅到現象級,都離不開作家本身的苦心經營,和時代的進程雙重因素。金庸當年爲了報紙賣得好去寫武俠連載,村上春樹特別注重自己小說的翻譯和推廣,瓊瑤寫言情,因爲那個時代寫言情上稿率最高,最好賺錢,以至於後來建立自己的小說和影視帝國,也離不開商業頭腦的精明運作,以及時代紅利的加持。

我小時候對言情很不屑,如今反而對瓊瑤產生了探究的興趣,因爲她曾經的流行,也因爲她如今的爭議。讀了她的自傳《我的故事》,我發現,寫了一輩子的愛情故事,瓊瑤自己的人生,比任何一部小說都更加曲折離奇,跌宕起伏,並且一點也不浪漫。

心理學家說,想了解一個人,一定要把這個人放在他(她)的成長背景裏去觀察,所以今天先和大家聊聊瓊瑤的原生家庭,以及她的性格底色。

瓊瑤原名陳喆,1938年4月20日出生於成都,是龍鳳胎中的姐姐。

瓊瑤的媽媽袁行恕,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名門世家,家境富裕,規矩森嚴,在兩吉女中讀書的時候,愛上了大自己7歲的國文老師陳致平。陳致平祖籍湖南,獨居於北京,家境清寒,生活瀟灑不羈,這樁門不當戶不對的戀情遭到袁家反對,但兩個年輕人還是不顧一切地在一起了。

陳致平就是瓊瑤的父親。父母結婚的時候,一個20歲,一個27歲。年輕時的袁行恕非常爭強好勝,不願意爲婚姻放棄學業,但偏偏懷孕了,很惱怒,一心想要打掉孩子。

第一胎懷的是男孩,爲了生小孩被迫休學,但是在孩子五個月的時候,因爲吵架動了胎氣,流產了。

失去孩子後,袁行恕繼續讀書求學,沒多久之後,七七事變發生,袁行恕和陳致平離開北京,遷往成都。就在這個時候,瓊瑤和她的孿生弟弟來報到了。

瓊瑤在追憶童年時說,“自卑感,我覺得這三個字,一直到現在,還常常纏繞着我。”

小時候,因爲長得不夠漂亮,額頭上還有一塊胎記,親戚朋友對瓊瑤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糟糕,糟糕,額上有胎記,鼻子上有疤痕,將來一定沒人要,一定嫁不出去了!”

02.

不過,瓊瑤的童年也有過短暫的幸福時光。

1942年,戰爭打得如火如荼,瓊瑤遠在湖南的祖父,寫信給兒子,想要一家團聚。瓊瑤的父母就帶着三個孩子(瓊瑤2歲時,又有了小弟),千山萬水地跋涉回了湖南。

在衡陽縣渣江鎮的一棟祖屋“蘭芝堂”,祖父獨居在那裏。說起來,祖父母的愛情故事也很傳奇,祖父年輕的時候,本來在家鄉有原配夫人,但是又在南京娶了瓊瑤的祖母。祖母本來並不知情,直到跟祖父回鄉的時候,才發現家裏還有一位正房夫人,一怒之下,帶着孩子去北京了,是個個性很堅強也很決絕的女子。

瓊瑤跟隨父母回到湖南的時候,兩位祖母都已經去世了,祖父對三個孫子孫女都非常疼愛,父母去了南華中學教書,孩子們在山裏,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那真是一段世外桃源般,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日子。

但是好景不長,漫天烽火燒到了湖南,學校被洗劫,一家人輾轉逃亡。那是真正的生死未卜,驚心動魄。

6歲的瓊瑤,曾經歷了好幾次全家人被日本兵用槍抵着腦袋的情形,最後都死裏逃生。

有一次,一個日本兵還差點把瓊瑤的母親搶走,在山溝裏,那個日本兵抓着母親拼命往外拖,父親和祖父去阻攔,被攔腰一棒打暈滾下山崖,三個孩子放聲大哭。後來日本軍官動了惻隱之心,讓手下放人,才得以避免慘劇的發生。

還有一次,瓊瑤的兩個弟弟失蹤了。父母心如死灰,情緒崩潰,自認爲已經走投無路,“與其死在日本人手裏,不如有尊嚴地死在自己手裏”,父母拉着瓊瑤一起投河自殺。

“那時候,我只有6歲,但是已經看過了很多死亡。我知道,死了就不能動了,不能說話了,不能站起來了……至於死亡的真正意義,我還是懵懵懂懂的。可是,我既然跟定了爸爸媽媽,爸爸媽媽要死,我焉有不死的道理。我只覺得心裏酸酸澀澀,喉嚨裏哽塞着,眼眶裏充滿了淚水。我想麒麟,想小弟,我知道他們丟了,我們再也不會見面。所以我回答,‘好’。說完,我哭了。母親也哭了。親也哭了。”

顛沛流離的童年,除了戰亂,就是貧窮。

抗戰勝利了,瓊瑤的父親接到同濟大學的聘書,一家人又去了上海,母親又生了第四個孩子。

一家六口住在一個房間裏,房間只有一張牀,一張桌子。桌子白天的時候是父親的辦公桌,晚上鋪上棉被,瓊瑤和弟弟們就在上面睡覺。那個時候,瓊瑤的大舅做律師,生活很寬裕,勸父親改行,但父親很固執,哪怕窮死餓死,也要教書。因爲傷了自尊,瓊瑤一家和大舅也疏遠了。

“記憶中,歡樂的事情實在不多。貧窮會把歡樂從身邊偷走。”

但困窮的生活中,瓊瑤開始迷上寫作了,並且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可憐的小青》。

很快,內戰又開始了,瓊瑤一家人又輾轉流離,直到1949年到了臺灣。

03.

11歲,瓊瑤跟隨父母到了臺灣,童年結束了。她的記憶裏,童年幸福的感覺不多,盡是風霜,流浪,漂泊和痛苦。

但是當生活真正安定下來,另一種痛苦開始了。

瓊瑤的功課跟不上,尤其是數理化,不是零分就是二十分。家裏四個孩子,父母漸漸把偏愛給了功課優秀的弟弟妹妹。

“人生就是那麼現實。當你有四個孩子,你絕不會去愛那個懦弱無能的,你一定會去愛那個光芒四射的!一天又一天過去,母親越來越愛小妹,父親越來越愛小弟。而且,他們也不再費力掩蓋這個事實。”

敏感又自卑的瓊瑤,渴望理解和關愛的瓊瑤,漸漸愛上了自己的國文老師。

命運多麼神奇,瓊瑤的母親在19歲時愛上自己的老師,瓊瑤也在19歲時愛上自己的老師,但是因爲相差了20歲,遭到父母的嚴厲反對,並且性格強勢的母親,把所有的錯都怪罪於老師,一度要去警察局告他誘騙少女。

父母自己是師生戀,卻不允許自己的女兒師生戀,把事情鬧到讓老師失去工作,也讓瓊瑤抑鬱到要自殺的地步。

瓊瑤的父母,是那種舊式知識分子,特別愛面子,覺得女兒如果考不上大學就是給自己丟臉,是絕對不允許的。可是瓊瑤偏偏就討厭考試,數學不靈光,考了兩次都落榜了。

這段初戀後來變成瓊瑤的處女長篇小說《窗外》,小說發表後父母差點跟她決裂,然後小說又被搬上大熒幕,瓊瑤終於功成名就。母親卻罵她,“爲什麼我會有你這樣的女兒?你寫了書罵父母還不夠,還要拍成電影來罵父母!你這麼有本事,爲什麼不把我殺了!”

瓊瑤給母親下跪求她原諒,母親卻鬧起了絕食,父親也是冷若冰霜,覺得女兒大逆不道,給自己丟臉。

04.

20歲之前的瓊瑤,經歷的痛苦可能是很多人一生都不會經歷的。所以即使寫了那麼多的夢幻故事,也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我從不覺得瓊瑤是公主病,戀愛腦。

她的性格底色,是自戀又自卑,堅韌而要強,反叛且務實的。

其實,我並不覺得瓊瑤的父母不愛她,他們沒有重男輕女,給了她最好的教育機會,也儘自己最大的能力保護她不受傷害。

只是,作家都有着異於常人的敏感,這讓她體驗到更細密的痛苦,也成就了她的寫作事業。因爲敏感而自卑,自卑和自戀又常常成雙成對地出現,所以她會把後來因爲利益而結合的婚姻,和不光彩的第三者經歷,美化成天崩地裂的愛情,這當然是後話了,我們以後再寫。

瓊瑤最令我欽佩的是她的堅韌,她的要強,好像沒有什麼可以將她打倒。60歲的時候依然可以寫出一部逆天爆紅的《還珠格格》,70多歲還會跟抄襲者打官司,據理力爭,並且打贏了。80歲的時候,寫遺囑,對於50年前的恩恩怨怨還要一件一件掰扯清楚。一般人根本沒有這樣的精神頭,這種毅力,一般人只會算了。

瓊瑤的作品裏,一直有一股氣,那股氣不是愛情,而是反叛,這也是她的作品能夠在60年代70年代流行的真正原因。那個時代,被道德,倫理和集體主義壓抑了太久的年輕人,需要的就是這樣不管不顧,開天闢地,將一切道德倫理打碎,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而瓊瑤正好契合了那個時代。

瓊瑤是務實的。很多人嘲笑她的男女主角不食人間煙火,只會情情愛愛,給觀衆編織不切實際的夢。其實不是瓊瑤愛做夢,而是市場需要夢,她不過是迎合市場需求投餵而已。

今天就寫到這裏啦。後續還會聊聊關於瓊瑤的第一次婚姻,她做小三的經歷,以及她的一些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