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纔是有錢人?”這個問題堪比問你“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認爲,要注意三個細節。

取悅對象

真正富有的人往往取悅的是自己,他們並不會在意自身衣服的價位,只在意衣服的布料和裁剪是否讓自己感到舒服和滿意。

而那些並不是真正富有的人,他們則非常在意衣服的價位,常常會爲了“面子”而購買超過自己收入的昂貴西服。他們內心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得到別人的認可,也希望這件衣服讓他看起來更加高貴,能融入所謂更高的“階層”。

有錢人取悅的是自己,而裝作有錢人的人取悅的是別人。

比如:當一個人經常對你說,他最近又購買了什麼奢飾品,或者又去了哪些地方時,那麼,他很有可能是在裝有錢,他們會誇大自己的消費水平,而忽略一些明顯的細節。

那些有錢的人,去了什麼地方,或買了什麼有意思的東西,他們認爲這些是不值得吹噓的,他們會更加願意與你一同分享自己所經歷的事情,並與你一起談論當時的感受。

他們在爲人處事上,也不會輕易展現自己的情緒,對情緒較爲理性。無論是對領導,或者普通員工,他們都擅長傾聽,不會冒然打斷別人的思路。

大多數裝作有錢的人爲了充面子,會故意買好一點的車、房、手機等,在這些擺在檯面上的東西,他們會更願意花錢,但很多實用性的小東西卻不捨得花錢,往往是能省就省。

真正富有的人不一定會追求品牌,他們更注重生活質量,很多不起眼的小物品也很精緻。

閱讀習慣

曾經有過一項調查研究認爲,有錢人喜歡在空閒時間中讀書,而不是那麼有錢的人越喜歡閒暇時看電視。

很多年薪百萬的人,在平常生活中都有閱讀的習慣,他們每天堅持閱讀,思維和格局也很高。

真正有錢的人不會在金錢方面過多計較,而那些裝作有錢的人,卻常常向你提及與金錢有關的話題。

在心理學上來看,這是“稀缺心態”,當自己缺乏某一樣東西的時候,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這件事情上。

比如:當你缺一個能夠理解、包容你的戀人時,你會非常渴望談戀愛;當你專心做某件事時,你會將所有的注意力全集中在這件事情上。

由此可見,裝作有錢的人,他們的注意力會很容易被與金錢相關的東西吸引,如果他常常和你談論錢之類的話題,說明他不是真的有錢。

思維模式

心理學家Maslow認爲,個體的人格中早就存在某種“高級電路”,就像底層潛意識一樣,操縱了我們的喜怒哀樂。高峯經驗、創造能力、美學觀點以及靈性維持,都是這些高層能力的表現,它是實現我們完善境界的自然趨向。

他們會將生活中所產生的真實感受、和各種被理解的事物,用最爲直觀的體驗來獲得邏輯性的心理經驗。

你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談舉止,那些真正有錢的人,往往表現得謙虛、溫和。相反,那些缺乏真本事的人,總是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

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思維模式的不同,富有的人認爲自身沒有成長或者沒有盡到最大努力,才意味着失敗。

即便他們在困境中,也會把困難看作是提高自己的一次機會,並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進步。

他們在與人溝通中,更擅長傾聽他人的建議,更重視個人發展;對待他人,也更具有包容性,能夠開放自由的交流。他們會主動經營一段關係,相信任何感情都能夠通過培養而產生。

社交場合中,他們也更多地關注他人,而非自己,很少會出現害羞、緊張等情緒。

因此,那些真正有錢的人,是充滿自信的,他不需要通過外在的事物來獲得膚淺的價值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