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當時世界一支最強大的海軍遠洋艦隊,鄭和艦隊擁有5000噸排水量的寶船達30艘以上。據記載,這支代表帝國統治的威武之師曾經四次海外用兵:第一次,在錫蘭(斯里蘭卡)遭遇5萬國王軍的圍攻,鄭和船隊被迫自衛反擊,一舉擒獲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朱棣“憫其愚無知”,又禮送其回國。

這段故事頗爲曲折。當時,鄭和船隊之所以在第一次下西洋剛回國之後不久又奉命出使,重要原因之是要解決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稱霸海上的問題。這個問題,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就已經存在。當時,亞烈苦柰兒擁有不少於5萬之衆的軍隊,稱霸於南亞地區,經常侵擾鄰國,甚至屢屢出兵劫持鄰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相互往來的使臣,使各國深受其害,叫苦不迭。

對於中國,亞烈苦柰兒同樣不放在眼裏。據錫蘭史籍記載:“1405年,有中國佛教徒一隊,來錫蘭獻香火於佛齒聖壇,爲亞烈苦奈兒所虐待。”這一事件,不僅在海外信仰佛教的國家中損害了中國的威信,而且明顯反映出亞烈苦柰兒對中國是持一種敵視的態度。永樂七年(1409)三月,鄭和第三次出使西洋。鄭和第二次出使時已經感受到錫蘭一帶是鄭和航海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勢必要影響到將來通往西域的各國航路的暢通。因此,鄭和從多方面對亞烈苦柰兒進行勸說、警告,試圖以和平方式解決錫蘭問題,但都未能奏效。鄭和回國時,及時嚮明成祖朱棣稟報了這一情形。在明成祖的支持下,鄭和旋即受命再次前往錫蘭做進一步的外交努力。

當船隊抵達錫蘭山國的港口別羅裏(今科倫坡附近)停泊,鄭和等中國使臣前往王宮會見亞烈苦奈兒,向他表達中國皇帝願發展兩國友好邦交等事宜時,亞烈苦奈兒的態度十分傲慢,很不友好,鄭和多了些對他的戒心。

夜晚,停泊在別羅里港的鄭和船隊發現,錫蘭國的大批軍隊正在向港口集結,船隊的將領緊急向鄭和報告,對中國船隊所在的碼頭進行包圍,鄭和發覺情況不妙,亞烈苦奈兒陰謀不斷,很可能會對中國船隊採取敵對行動。

情況十分危急,鄭和當機立斷,下令船隊拔錨起航,立刻撤離了別羅里港。錫蘭國水師速度根本不是寶船的對手,看着中國艦隊越走越遠,他們氣得直跳腳,只能望洋興嘆了。

永樂九年初,當鄭和船隊返回時,又經過錫蘭山國。不料,這一次亞烈苦柰兒改變了策略,完全換了一副面孔。他一面假惺惺地向鄭和解釋上一次完全是誤會,一面又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和中國建立睦鄰友好邦交,通商貿易,嚮明朝進貢,說得天花亂墜。但是,鄭和有了上次的經驗,對他始終保持警惕。

過了幾天,亞烈苦奈兒再次鄭重邀請鄭和到王宮繼續會談,從港口前往王宮所在地有四五十里山路。鄭和爲防不測,率領精兵強將擔任護衛,應邀前往。

但是,他萬萬沒有料到,這是對方的調虎離山計。當鄭和抵達王宮後,亞烈苦奈兒卻避而不見,讓他的王子納顏出面,同鄭和談判。納顏開口就是要鄭和交出船上的金銀寶物,否則中國船隊休想離開錫蘭山國。

鄭和勃然大怒,當即拍案而起,怒斥亞烈苦奈兒背信棄義,厚顏無恥,然後帶領隨從憤而離開王宮。由於鄭和有精銳將士貼身護衛,亞烈苦奈兒不敢對鄭和輕易下手。

但是,當鄭和帶領將士匆匆忙忙地返回港口時,發現崎嶇不平的山路堆滿了砍倒的樹木,阻塞了通道。這是亞烈苦奈兒使出的一招毒計讓鄭和無法及時趕回船隊,軍中無帥,必然大亂。

就在鄭和他們在山路上克服障礙、艱難前進時,亞烈苦奈兒調集錫蘭山國的全部兵力約五萬軍隊向港口挺進,打算一鼓作氣,將船隊一舉殲滅,劫奪船隊全部的金銀寶物。

形勢萬分嚴峻!

停在港口的船隊得不到最髙統帥的消息,必然是羣龍無首,缺少指揮,很容易被敵人擊潰。但是,如果鄭和率部隊繼續趕到港口,必定貽誤戰機,敗局已定,怎麼辦?

正在這進退維谷的關鍵時刻,從年輕時就跟隨朱棣南征北戰的鄭和,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亞烈苦奈兒自以爲聰明,以爲鄭和離開王宮必定直奔港口,以便儘快回到船隊。

鄭和卻反其道而行之,當機立斷,他挑選20名精明強幹、善走山路的將士,立即出發,以最快的速度趕回港口,傳達命令,殲滅一切來犯之敵。

另一方面,他預計亞烈苦奈兒的王宮現在一定兵力空虛,此時不如將計就計,殺他一個回馬槍,殺進王宮去,把他的老巢給端了!

衆將大喜,紛紛贊同。

鄭和於是率隊返回,突破王宮的城垣,直搗王宮。亞烈苦奈兒大驚失色,趕快派人到港口去,調救兵回來保衛王城。

但是已經來不及了,鄭和的將士已經攻入王城,先頭部隊與王宮的衛隊展開了殊死的拼殺。守衛的錫蘭軍節節敗退,潰不成軍,許多人繳械投降。亞烈苦奈兒見勢不妙,企圖從王宮後花園逃跑,不料鄭和親率的一羣將士早已等候多時,將亞烈苦奈兒和他的王后一起活捉了。

此時,形勢自然很複雜,從港口方向返回的敵軍開始攻城,企圖營救他們的國王。鄭和全軍拼死守城,雙方都死傷慘重。

第七天凌晨,鄭和趁錫蘭兵將熟睡之際,押着亞烈苦奈兒等人從王城悄悄撤岀來。因爲王城周圍所有的道路都有錫蘭軍隊把守,鄭和一行人硬是從王城旁的叢林中砍出一條道路來,後來又被錫蘭軍隊發現,於是只能邊戰邊退,艱難行進了20餘里,終於在傍晚時分抵達寶船隊。

錫蘭國內勢必局勢動盪,需要儘快嚮明成祖彙報錫蘭的情況,並由明成祖冊封一位賢明的新國王,以使錫蘭儘快穩定下來,於是船隊便押着亞烈苦柰兒,直接回國鄭和回到京城,嚮明成祖獻上了亞烈苦奈兒等俘虜。按照慣例,明成祖大臣們商議俘虜處置的辦法。大臣們都主張將亞烈苦柰兒處死,以此對其他蠢蠢欲動的國家示以警戒。但明成祖經過再三考慮,還是寬恕了亞烈苦奈兒,只將他和其他俘虜暫時拘禁在京城。同時下令禮部在亞烈苦柰幾的親屬中挑選下一任錫蘭國王的人選。禮部經過調查,選定了耶巴乃那爲錫蘭新國王人選。

永樂十年七月十三日,明成祖派遣使者到錫蘭,冊封耶巴乃那爲國王,並且允許亞烈苦奈兒跟隨使臣回到錫蘭。

錫蘭問題終於順利解決,這也意味着鄭和的船隊終於肅清了下西洋航路上最後一道頑固的障礙,他們的船隊下一次將往西洋更深處進發。

錫蘭之戰,人數對比懸殊,但憑藉鄭和的足智多謀和船隊官兵的英勇,震懾了那些恃強凌弱的國家。 從此之後,錫蘭山國平定下來,海路更加通暢了,明王朝的威望更甚。

由於鄭和三次下西洋獲得巨大的成功,許多國家紛紛派使臣到中國來朝貢,中國與西洋各國建立了睦鄰邦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