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州中大紡織商圈:“時尚源頭”復市的鬧與靜)

粵語裏有一個說法叫“打蛇餅”,意在指爲了限制人流量設置一排排的圍欄,讓行人在很窄的區域裏可以排隊來回繞着走。

3月9日,在宣佈不限期推遲開市一個多月後,廣州中大紡織商圈終於重新恢復少許熱鬧。在一些排隊進場的等候區,這種蛇形裝置又讓原本就不多的人流顯得更冷清。但這裏是中國服裝生產企業面、輔料最重要的採購供應地之一,擁有59個專業市場,近2.3萬家商戶,往年正常情況下這裏有來穗人員約15萬人,其中湖北籍人員約有5.2萬人。

往年的三月是採購旺季,中大紡織商圈客商雲集。今年,這裏休市的時間整整延長1個月,這三十多天打破了全國服裝行業原料商、採購商的生產節奏,也動搖了這裏剛剛進入狀態的“時尚之都”轉型路。

商戶:恢復常態或等到6、7月

廣州聯昇紡織品有限公司是中大紡織商圈首批開市商戶中的一員,陳伯濤是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從事紡織行業超過20多年。

2003年,廣州爆發非典疫情,他服務的是俄羅斯客戶。據陳伯濤回憶,當年疫情也令外貿生意受影響嚴重,他毅然決定把生意轉向國內。2004年、2005年,他的很多同行也開始進入國內市場,紡織服裝行業在那兩年也得以迅速增長。

這一次,陳伯濤認爲自己一開始可能有點理想化了。3月9日,陳伯濤和第一批覆工的商戶在期待中開市,但很快他們意識到市場並沒有完全甦醒。廣州聯昇紡織品有限公司的主要產品是服裝製作的原料,客戶大多是國內快時尚品牌。疫情發生以後,嚴格的出行管制讓下游零售端受到非常大的影響。“人也出不去,商鋪也不營業,一些客戶直接就把訂單取消了,還有些2月底應該到賬的,我們也不好催。”

陳伯濤很清楚,這不是他一個人的事,只能相互理解。“現在壓下來的庫存是超過百萬的。”他向記者表示,春夏季的訂單一般是在年前完成,年後有一些收尾,但疫情令復工時間拉長了一個月,這徹底打亂了節奏,而服裝行業更新速度極快,過季壓貨往往就意味着虧損。

陳伯濤向記者表示,目前他們正在做一些嘗試,主要是爲了能減輕一些庫存壓力。“例如它原來是白布,我們用一些暈染技術或者增加一些花樣,希望可以延長到明年還能用。”

除此之外,中大紡織商圈開市還有一個隱形的問題沒有解決——商戶在村裏的倉庫。陳伯濤稱,目前客商可以進出市場看貨、談生意,但是物流車進出村依然是困難的。從目前來看,一切要恢復到常態化可能需要等到6、7月秋季訂單的生產,而當前零售市場的反饋,讓他們對下一個季度也變得更謹慎。

園區:年度虧損在20%-30%間

陳伯濤的公司是有一定規模的,並且入駐在中大紡織商圈第一批驗收達標允許復市的廣州輕紡交易園。這就意味着他能享受到園區給予入駐企業2個月租金減免的政策。而中大紡織商圈還存在着大量沒有進入園區的的個人商戶,而這些商戶不乏只是檔口式的租戶,他們需要同時面對庫存和租金的壓力。

3月11日,廣州輕紡交易園執行總經理楊志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截止當日,園區內商戶復工率已經在兩日內,從四成提升至八成。隨着廣州十三行、白馬批發市場等陸陸續續開市和恢復,客戶採購也在緩慢的復甦。但這只是開門營業,這兩天,園區裏不少商戶在村裏的倉庫纔開放出來讓物流車輛進出,整個產業鏈條的恢復需要更長的時間,估計3月底才能把年前的東西消化掉。然後,等夏裝推出以後,整個影響纔會慢慢消解。

“最大的影響在於春裝備貨損失很大,無論是面料還是服裝備貨,損失會很大。”楊志雄表示,因爲今年是潤四月,一般春夏備的貨又會比往年更多,這個週轉的壓力就會更大。從目前的初步預測來看,大約有20%的頭部商戶損失比較大,可能在千萬左右,這類商戶的年銷售額一般在1億元到5億元之間,有50%左右的客戶損失在百萬級,年銷售額大約是2000萬元的規模。但整體而言,六成以上的商戶的損失應該都是在百萬以內的,全年的虧損大約在20%-30%左右。

楊志雄稱,目前很多商戶在用電商渠道處理庫存,同時在原有的批發渠道商再重新做一些鋪排,在性價比上更有優勢,但對商戶來說是恢復一些成本,讓下一季的開發可以正常延續。“今年肯定是虧的了,但虧50%還是虧40%、30%,這就要看處理的速度和整個經濟恢復的速度。”

在市場的源頭,互聯網的力量與線下實體還在磨合。楊志雄說,從銷售端來看,目前網絡已經在逐漸恢復,但這部分只是佔全部銷售額的三成左右,有七成的實體店銷售依然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外圍的採購商要進中國、進廣州、進園區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爲實體已經跑了幾十年了,哪些客人需要什麼,怎麼樣買賣都已經是很成熟的,但是電商層面還有覆蓋不了的。”

市場:可能被打斷的轉型週期

中大紡織商圈享譽全國,這裏也同時是廣州舊改的重點,定製化、高端化、智能化的升級關鍵詞需要匹配廣州“時尚之都”的定位。

廣州輕紡交易園在第一批開市名單上不是偶然,它是廣州市“三舊”改造重點示範項目,廣州聯合交易園區經營投資有限公司經過四年多探索的一個結果。園區內引入了華南地區最大的權益類交易所—廣州交易所集團,建設有大宗商品現貨電子交易平臺。這個交易平臺利用網上交易系統,採用電子交易方式,現貨、中遠期現貨、競買競賣等多種交易模式相結合,爲國內外企業打造起全新的第三方交易平臺。同時,園區的文化是鼓勵設計和創新,有三分之二是設計師工作室和服裝品牌的設計總部。

“原本的服裝生產產能、設計產能都是過剩的,這兩年在調整。”楊志雄說,從去年開始,大家慢慢在找到新轉型的方向,例如不同的銷售模式和銷售渠道慢慢開始摸索到。一般來說,以前是走傳統批發市場,廣州大的批發商、區域性的採購商。去年初開始,很多客戶在線上與大批發商做處理和合作。“如果沒有什麼變化的話,今年頭部客戶在線上、實體的比例應該能完成五五開的轉型。”

另一方面,上述紡織企業的負責人陳伯濤也認爲,這兩年環保政策倒逼企業、行業快速做了規範化的調整,但其實去年剛剛開始有點緩過來,現在感覺又要經歷新的調整。

“花了兩三年摸索出來的東西可能需要重新適應。”楊志雄認爲,疫情讓整個鏈條的節奏有了變化,可能線上的渠道會推得更快,現在要爭奪這些資源的成本就變高了,重新找到合適的平衡點也不是很容易。對於大家來說,現在先把庫存再壓縮,定向設計和服務加強,租金、稅的成本再進一步控制,但還是會影響到。整體而言,大家對今年的銷售形勢不是很樂觀。

根據中紡聯流通分會3月10日對全國101家重點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調查數據,單體市場開市率約86.1%;已開市商鋪數爲7.2萬個,佔正常情況下市場商鋪總數的比例爲50.8%。3月4日~3月11日週報數據顯示,30.3%的企業訂單達到正常情況的80%以上,40.3%的企業訂單達到正常水平的50%~80%,仍有29.4%的企業訂單不足正常情況的50%,與上週調查結果基本相當,表明企業訂單情況改善並不明顯。

該報告建議,在目前形勢下,終端產品生產企業充分挖掘網絡銷售市場空間,各類企業也可以廣泛應用專業市場在線服務平臺,有效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儘管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全球蔓延趨勢,但由於我國疫情持續時間較長,國際紡織供應鏈仍然出現了一些供給缺口,出口企業應充分挖掘需求機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