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7日张将军亲率2个团和1个特务营共二千余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于14日在方家集将日军第13师团拦腰斩断,但随即日军以优势兵力对张部实施包围夹攻,虽是寡不敌众,但张将军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多一倍半的日军冲杀十余次,日军伤亡惨重,不明白这支中国军何以这样能战,后听说是张自忠亲率的部队,当即大量增兵,企图消灭这支劲敌,以绝后患。1940年4月,日军集中30万兵力再次向鄂北的随县、枣阳地区进犯,当时第33集团军只有74师的2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有中将军衔的集团军总司令,本可不必亲率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众和蒋委员长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冯治安留守襄河西岸,自己亲率仅剩的2个团加总司令部直属特务营渡河与日寇浴血奋战。

近些年,受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影响,遥远的抗日战争似乎也成了热门话题,但是说到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是谁,恐怕多数人却不知道,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主人公,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中战死的最高军队将领——张自忠。

张将军为国捐躯,死后连日本人都大为动容,称他为中国的“活关羽”,张将军的英雄事迹也许不同于手撕鬼子和裤裆藏雷那般有噱头,但却是更加荡气回肠,更加真实感人。

1891年8月11日,张自忠出生在山东临清唐元村的一个官宦家庭,也许是命运安排,辛亥革命爆发那年,张自忠考入了当时中国北方最知名得天津北洋政法学堂,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这些振聋发聩的进步思想,在他原本只知孔孟的头脑中增添了崭新的内容,对他日后的成长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七七事变期间,二十九军在北京驻防,和日本侵略者对峙,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离开北平,军长宋元哲让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并和日军周旋,军队都撤走了,让张自忠如何周旋?张自忠只得贴了“安民告示”,放日军进城,于是,撤退的二十九军和原北平市长都成了英雄,留下的张自忠成了“汉奸”。

现实就是这样的讽刺,英雄和汉奸,谁又能真的分清呢?是非功过,往往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当时的张自忠,不但要和日军周旋,还要面对舆论铺天盖地的谩骂,说他是“汉奸”“卖国贼”,甚至还有学生要捉拿张自忠,为民除害,乱世之中,谁又能真的看清时局,嫉恶如仇的老百姓,最终还是成了那乌合之众。

张自忠忍辱负重,背着汉奸的骂名,逃离了北平,几经周折才回到自己的老部队,成了代理军长,回到部队的张自忠痛哭流涕:“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也许从这一刻起,他就决定了自己后半生的道路,杀敌报国,直到战死。

在临沂战役中,他和差点要他命的死对头庞炳勋合作,血战七昼夜,打败了日军的第五师团,这也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基础,张自忠不要命的战斗,让国人看到了,原来“汉奸”张自忠也是抗日的。

张自忠一路打仗,从无败绩,张自忠也成为了驰名中日的名将,他从代理军长升到了军团长,又升到集团军总司令,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即使已经当上了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依然活跃在抗日一线,这大概也是他想要的,以死来一雪前耻吧。

1940年4月,日军集中30万兵力再次向鄂北的随县、枣阳地区进犯,当时第33集团军只有74师的2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有中将军衔的集团军总司令,本可不必亲率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众和蒋委员长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冯治安留守襄河西岸,自己亲率仅剩的2个团加总司令部直属特务营渡河与日寇浴血奋战。

5月1日,张自忠亲笔告所部各将领:“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它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此番言论,如今听来依旧振聋发聩!

5月7日张将军亲率2个团和1个特务营共二千余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于14日在方家集将日军第13师团拦腰斩断,但随即日军以优势兵力对张部实施包围夹攻,虽是寡不敌众,但张将军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多一倍半的日军冲杀十余次,日军伤亡惨重,不明白这支中国军何以这样能战,后听说是张自忠亲率的部队,当即大量增兵,企图消灭这支劲敌,以绝后患。

15日,日军万余人分南北两路向张部夹攻,激战至16日拂晓,张自忠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以飞机大炮将南瓜店轰成一片火海,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

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他掏出笔向战区司令部写下最后近百字的报告,交给马孝堂时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

激战至最后,张将军身上又中五弹,为了不让日军俘获,举枪自戕,一代名将,壮烈殉国,随张自忠东渡作战的二千官兵亦于南瓜店十里长山全部壮烈牺牲,无一人苟活。

战后,日军给予了张自忠非常的尊重,他们让军医用酒精把张自忠的遗体擦洗干净,从战场附近的木匠铺里,为张自忠赶制了一口棺材入殓,葬在十里长山的陈家祠堂后面的土坡上,坡上立一墓碑,写着“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后来,民国政府下令把张自忠的遗体抢回后方,宜昌十万市民为张自忠送行,日军飞机在空中盘旋无一人避难,日军飞机也未投一弹离去。

人是否会泉下有知尚不可知,对张自忠来说,他大概也不会在乎有多少人为自己送行,自己被追封烈士还是军阀,他用死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他自然无愧于四万万同胞,只是这四万万同胞,是否对这位将军心存愧疚之心呢?在侵华日军的《231联队史》中,记载了张自忠的阵亡过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