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園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的最後一個環節,也是教師最忙碌,同時也存在安全隱患的時段。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幼兒園“離園”的那些事兒。

有不少老師反應離園這段時間似乎比其他環節難把控,少了些有序,多了些混亂。

造成混亂狀況的原因

晚餐時,有的幼兒喫飯快,有的喫飯慢,而這時老師要照顧大多數幼兒進餐,對喫完飯的孩子照顧得較少。

孩子們經過一天的集體生活後,此時的離園時刻正是一個放鬆自我的機會,因此孩子們顯得比較興奮。

小朋友們已經整整一天沒有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了,晚餐後他們很清楚爸爸媽媽很快就要來接自己了,在情緒上會表現得格外興奮。

老師忙於離園前的準備工作而忽略了對幼兒及時有效的指導,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失去了對手頭玩具的興趣,而把自己的關注點轉移到與同伴的嬉戲、打鬧上。

爲改變離園前的這種狀況,保證幼兒的安全。老師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開展幼兒感興趣的活動,

減少打鬧現象

1、拼圖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根據孩子的這一興趣點,爲他們準備難度不同的各種拼圖,有簡單的動物六面拼圖,符合能力較弱的幼兒的需要;也有塊數比較多的拼圖,自己完成不了還可以與同伴合作。

幼兒在喫完晚飯後就自主進臥室根據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拼圖。幼兒們玩得很專注,不用老師去管理。下座位及打鬧的現象明顯減少,有的小朋友家長來接了,也不急於回家,非把剩下的幾塊拼完再走。

如果僅僅進行單一的活動,那孩子的興趣會逐漸的減弱,必須有新的活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

2、結合小孩子愛聽故事的特點,在離園前組織孩子開展故事會的活動。最初是教師講,慢慢的是個別小朋友講,漸漸的是大家爭着講。如果單純的讓幼兒傾聽,那他們的注意力是堅持不了多長時間的。只有讓孩子動起來,才能滿足他們。

3、“今天我給大家表演個節目”我的話馬上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這時我適時的提出表演的遊戲規則“自由報名,自由參加、表演形式、內容不限”。在以後的日子裏每天都有精彩的節目呈現在小朋友面前,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講笑話的、有學廣告的等等。

如果總是進行集體活動是不能滿足個體需要的。所以可以嘗試進行“玩具大家庭”的活動。

4、玩具自選活動,班內現有的拼插玩具、翻繩、圖書是孩子們的最愛。每次收玩具時他們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提示:這種自選並不是一味的放任,而是有明確的要求:那就是不打擾別人、遊戲過程中能互相謙讓。幼兒手頭有了可操作的玩具,注意力都集中在玩玩具上,那這段稍顯混亂的場面也就變得井然有序了。

//////////

除了開展以上提到的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外,另外一個不能忽視的關鍵點就是——幼兒生活自理方面的提示、檢查活動。

自檢活動:離園前,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摸摸自己的扣子,掖掖自己的衣服,提提自己的褲子,看看自己的鞋,找找自己所帶的東西”。

他檢活動:“找一找,看一看,伸出小手幫着幹”。

這樣的做法,既有利於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又加強了幼兒關心幫助他人的情感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