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鐵君公衆號(tieliu1888) 

作者:鐵流

2020年初,微軟宣告對 Win7 系統停止官方技術支持、軟件更新和安全問題修復。在當下中國政府、企業和個人用戶大量使用Win7的情況下,微軟停止對Win7的維護,影響可謂深遠。鐵流認爲,要在相關單位和企業進行Win7替換,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循序漸進。不宜搞行政指令強推,或搞大幹快上。而應當以是否具備實現安全可控的能力爲基準,在確定一定門檻的基礎上,讓用戶和市場去選擇。國產操作系統的發展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相關部門宜基於市場的現實狀況制定遊戲規則。

微軟停止對Win7技術支持 安全隱患與日俱增

在2015年,微軟推出了Win8,不知是Win7太過成功,還是用戶已經習慣了XP和Win7,使Win8在問世之後遭遇了滑鐵盧。如今,Win10遭遇了Win8相同的問題,在發佈Win10的時候,微軟定了一個小目標,3年達到10億用戶。然而,Win10如今的用戶數爲7億人,雖然成爲繼Win7之後第二大操作系統,但與微軟的期待仍有差距。軟件是有生命週期的,也是在不停升級換代的,從軟件版本管理角度,也不可能無限維護某個舊版本。因此,微軟停止對Win7技術支持有利於促使客戶把Win7升級到Win10,並降低軟件維護成本。

一直以來,Win7 被認爲是安全的,主要是因爲相關單位審查了Win7 的源代碼後,沒有發現嚴重的後門和安全隱患。之後Win7 被列入政府採購名錄,並在政府、國企、事業單位中大批量應用。不過,在微軟放棄對Win7的技術支持之後,Win7的安全隱患與日俱增。

就在微軟剛剛宣佈放棄對Win7的技術支持後,安全研究人員就發現了0day漏洞,此次捕捉到的0day漏洞洞可以分別利用IE、火狐等瀏覽器進行攻擊,植入病毒或對目標進行監控。目前,這個漏洞已經被反饋給了微軟,但微軟對此無動於衷,未針對IE做出更新,相比之下,火狐瀏覽器已經針對這一漏洞進行了修復。微軟之所以對新漏洞無動於衷,究其原因還是基於商業邏輯,通過各種方式“逼迫”用戶放棄Win7,選擇Win10。

當下,政府和國企大量裝載Win7,其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Win7佔有率達到了60%以上,部分行業甚至可以達到70%。在微軟停止對Win7進行技術支持情況下,攻擊者可以利用Win7的漏洞危害中國政府和企業的信息安全。

2017年,永恆之藍就在全球大規模爆發,近年來,利用Win7系統漏洞正頻繁出現。由於Win7市場份額巨大,在微軟放棄技術支持後,必然被全球黑客戳的千瘡百孔,隨着時間的推移,Win7的安全隱將患與日俱增。

Win7、Win10、Linux三個選擇利弊分析

當下,我們有三個選擇,一是繼續延用Win7,甚至是老版本Win XP;二是把系統升級到Win10;三是把系統從Win切換到Linux。鐵流認爲,三個選擇各有利弊。

首先是繼續使用Win7。這是成本最低的方案,因爲軟件和硬件都不用變,用戶也不需要改變自己的使用習慣。但安全風險會隨着時間推移越來越大,對於個人用戶而言,繼續使用Win7是最具性價比和可行性的選擇,但對於政府和國企而言,替換Win7勢在必行,時間拖得越久,風險越大。

其次是使用Win10。好處是既可以替換掉Win7,又不會像切換到Linux那樣付出高額平臺遷移成本。不足之處爲Win10是由微軟開發的,如何喫透Win10的技術,掌握Win10技術細節是一大難題。

三是切換到Linux上。這個做法好處是可以徹底和微軟做切割,但不足也非常明顯,那就是國產Linux操作系統不成熟,用戶體驗達不到Windows的水平,且缺乏軟件生態,平臺遷移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非常高。另外,Linux雖然開源,但開源未必等於安全可控。Linux在安全方面相對於Windows的並無多少優勢。

國產Linux本質上是“舶來品”

當下,有一種觀點認爲,國產Linux操作系統基於Linux發行版進行修改是自主研發,鐵流認爲,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從本質上看,Linux是“舶來品”。雖然Linux是開源的,但國內公司貢獻的代碼相對有限,國內諸多Linux操作系統公司實力有限,所做的工作並非是自建內核,或從內核搭建的系統,而是修改別人的發行版(Fedora、Debian),也就是不少網友調侃的“換皮”。

國產Linux操作系統必須緊跟國外Linux開發者和英特爾、IBM/紅帽等公司。國產Linux是從國際社區獲得源代碼,然後基於這些源代碼略作修改開發的操作系統,雖稱其爲“國產”,但談不上有多“自主”。

當下,國產Linux操作系統做大的問題是開發能力弱,不要說像紅帽那樣自己搞一個Fedora,即便是在Linux內核更新和OS版本號更新上,能夠與上游保持同步都非常喫力。真正的自主操作系統,如果可能的話,自然是從內核從零開始自己寫,退而求其次,那麼則是學蘋果或紅帽那樣,基於BSD、Linux內核開發自己的操作系統。對於基於Linux發行版再做修改的OS,只能冠以國產,不適合標榜自主可控。如對此有異議,鐵流只問一句,國內哪家Linux操作系統廠商敢保證,已經喫透Linux所有技術細節,自己的產品不存在後門呢?

開源不等於安全 安全可控的關鍵在於技術和能力

誠然,由於Linux開源狀態下,全球安全研究人員都可以進行審查,使其“相對透明”,“相對安全”,但Linux連續不斷被發現存在漏洞,也說明開源軟件並不等於無懈可擊。

由於Linux的代碼大部分都是洋人寫的,且代碼審覈的權限絕大部分不在中國人手裏,以及即便將Linux內核視爲“無懈可擊”,這種“換皮”的做法依然存在一定風險了,因爲從內核變成系統的過程中有太多風險,很多東西可以混進去。

另外,目前,Intel、紅帽等美國科技公司擁有較高的代碼貢獻率,而西方科技公司一貫有配合美國情報部門的傳統——這一點,斯諾登已經在棱鏡事件中披露了。

因此,不排除西方科技公司在貢獻Linux代碼的時候,事先就植入了後門(這些後門被發現後就稱爲漏洞)。甚至,不排除一些Linux代碼貢獻者本身就是CIA、FBI的特工。

這就導致即便Linux開源,也無法保證國產Linux操作系統的代碼中不存在西方科技公司事先埋入後門的可能性。

如果Linux在相關單位的應用量不斷擴大,那麼,無疑會失去所謂“Linux 不能跑 Windows 惡意軟件”的“天然屏障”,專門針對桌面 Linux 環境的安全風險也將不斷被製造出來。正如當下存在海量針對安卓系統的惡意軟件。

可以說,是否開源並非安全可控的關鍵,是否具備足夠強的代碼審覈能力和開發能力,纔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國內企業能夠把開源代碼徹底喫透,並且能夠依賴自己的能力自我迭代,即便將來川普制裁,國內廠商也能擺脫國外技術支持自己走下去,實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纔是真正的安全可控。

由市場去選擇 讓用戶來決定

當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Win7佔有率達到了60%以上,部分行業甚至可以達到70%,並且大量業務應用基於Win7或IE瀏覽器開發,短期內遷移到其他系統的難度極大。對於政府、國企等對信息安全性和可靠性非常敏感的用戶,即便在行政指令下切換到Linux,也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替換Win7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可能通過一個紅頭文件就能在短時間實現。

然而,當下一些企業已經將OS替換作爲其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的契機,各路資本寡頭也蠢蠢欲動,儼然一副國家投資,大家分肉的架勢,這並不利於相關單位實現信息安全可控。

目前,國產Linux廠商並不團結,爲了獲得市場優勢過度宣傳,惡性競爭,不利於促進國產Linux協調發展。

長遠來看,只有能夠實現技術自我迭代,自我發展纔是正道,而遵從市場規律,由市場引導,讓用戶來選擇,循序漸進,“打雞血”式的行政指令和過度干預只會引來禿鷲和鬣狗,無助於行業的健康成長和進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