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童年時長期被父母否定,他們習慣對自我持有消極的認知,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遇到問題總是下意識自我批判。當深入瞭解,你也許會發現,討好型人格的人,大多有一部心酸的童年史——討好型人格,都是從討好父母開始的。

“討好型人格”這個概念,很多人應該都很熟,而且也真的遇到過這樣的“老好人”:

他們很難拒絕別人,誰請他們幫忙都答應,萬一做不到他們還會自責。

在感情裏,他們也是付出的那一個,竭盡所能地滿足對方的期望和要求,生怕怠慢一點就會被嫌棄或指責。

他們也是朋友圈裏的大好人,最會察言觀色,費盡心機,只爲讓所有人滿意。

他們使出渾身解數討所有人喜歡,充滿了正能量,但人羣散去,他們卻不一定是快樂的那一個。因爲討好真的太累了,像是用透支自己換取別人的滿足。

都是成年人,爲什麼有的人就是習慣討好?當深入瞭解,你也許會發現,討好型人格的人,大多有一部心酸的童年史——討好型人格,都是從討好父母開始的。

01.

察言觀色的孩子

我們來到世界上,第一個要滿足的對象都是父母。

很多人在孩童時期都經受過父母嚴苛的管束,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很難讓父母滿意。

爲了得到父母的讚賞和肯定,幼小的孩子拼命努力,只希望父母能夠開心。

每個孩子都害怕自己不被喜歡,特別是那些很少被父母肯定的孩子,總覺得是自己不夠好,纔不配得到愛。

在這種家庭氛圍長大的孩子,察言觀色是本能。

他們能敏銳地判斷父母的情緒反應,努力迎合父母的期望,期待自己變得更好後,得到父母的肯定。

姜文曾說過自己類似的經歷。

當年他考上中戲,興沖沖地把通知書拿給母親看,她看了一下就扔一邊了,說還有一盆衣服沒洗。並沒有表現出異樣,更別說認可他。

姜文說自己不知道怎樣能讓母親爲他做的事高興。

在電視劇《凪的新生活》裏,女主角凪從小就不愛喫玉米,但媽媽會說“這是媽媽和外婆親手種的玉米,你不喫的話,它們就白白死掉了”這樣的話。

小時候的凪爲了不讓媽媽傷心,或是怕被媽媽訓斥,她都會勉強自己把玉米喫下去。

因爲從小習慣討好媽媽,長大後的凪習得了任何關係裏的討好,討好苛刻的同事,討好渣男友,最怕別人對自己失望,最終討得了一身的傷。

像凪的媽媽這樣的父母,太常見了:

你這樣媽媽要生氣了。

你不聽話媽媽會很難過。

你真的讓我很失望。

這樣的話大概每個人小時候都聽過,對孩子來說,父母對自己不滿意,是最大的錯誤。

爲了不讓父母“生氣”“難過”“失望”,我們只能不斷觀察父母的情緒,用父母的滿意度衡量自己的價值。

02

習慣討好的“乞討者”

在原生家庭裏,父母的情緒不穩定,或者吝嗇於對孩子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就會造成孩子的過度討好。長大後,他們就會成爲成人社會中的“感情乞討者”。1.不敢拒絕別人,自我價值感低

由於童年時長期被父母否定,他們習慣對自我持有消極的認知,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遇到問題總是下意識自我批判。

越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越希望通過無止境的付出,被別人需要和肯定,於是他們會以低姿態去親近別人。

別人的要求,他們的照單全收,拒絕別人,對他們來說比登天還難,只因爲他們不願讓別人失望,更害怕得到別人的指責、不滿與批評。

這些消極的反應,都會把他們拖入童年時應對父母的緊繃回憶裏。2.極度缺乏內心安全感

長期觀察與配合父母的需求的孩子,很容易畏首畏尾、精神緊張。

成年以後,這樣的孩子往往對人和事物過度敏感、患得患失於是更努力地付出,甚至卑微討好。

不安全的成長氛圍,讓他們在長大後也時刻處於“備戰”狀態,隨時準備失去,消極且悲觀。3.很容易遇到“問題伴侶”

小時候缺乏足夠關愛的孩子,成年後最應該重視的問題是親密關係。

討好型人格更容易遇到那種“問題伴侶”,因爲討好是他們習慣的關係模式,這讓他們覺得熟悉和安全。

在潛意識裏,他們需要一個類似父母一般需要取悅的人,通過他們的認可和肯定,證明自己被愛的價值。

然後像當初討好父母一樣,他們會一次次討好問題伴侶,但越是善解人意,越是沒人愛。

03

丟開低姿態的面具

有越來越多的人都能意識到自己的討好型人格,或者討好的習慣。現在我們知道,很多討好都紮根於童年時父母的對待。

成年人總是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擺脫童年時的陰影,我們的人生,並不是童年說了算。

童年已經是過去時,幸運的是,我們還有漫長的未來重新塑造自己。改善討好型人格,可以嘗試做這些努力:1.允許自己的不完美

在成長中受到的苛責與挑剔都已經過去了,你已經長大了,再沒有人會隨便指責你,你不必時刻擔心自己哪裏做得不好。

現在,丟開自己低姿態的面具,接納真實的自己。關鍵是,試着允許自己的脆弱和無力,允許自己偶爾也有犯錯和失敗的時候。

放輕鬆,哪怕你有缺點,也永遠是這個世上獨一無二的存在。2.給自己設定底線

你不再需要依託任何人的期望而活,你完全可以有你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你有說不的權利和底氣。

付出和讓步都是有底線的,你的不舒服就是警醒自己的信號,別爲了滿足別人透支自己,要不然你只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吸血鬼”。3.在愛裏得到滋養

培養自我覺察的意識,尤其是當你身處一段親密關係裏,或是日常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去悉心感受愛的流動,用這些愛去滋養自己,而不是總想着無微不至地照顧別人。

只有當我們真正感受到愛,纔會願意真正相信愛的存在,相信這個世界上確實會有人願意真心接納你的所有。

當你真正相信愛的存在,才能以愛去回饋愛,經營愛,而不僅僅以愛作爲證明自身價值的工具。

當然,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好好愛自己。你總是爲別人着想,爲別人付出,那誰爲你着想付出呢?只有你自己。

當你足夠愛自己了,你就會明白,真正愛你的人,不會以自己的喜好去苛求你,不會讓你以卑微的姿態維繫關係。

真正的好關係,不是討好出來的,而是平等的,是用愛滋養出來的。

-end-

作者:淺仁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科院心理學研究生在讀,自由撰稿人。擅長情感婚姻分析和職場發展指導,幫助個案以公正客觀的角度整理思路,積極健康的經營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