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向太后作爲宋代垂簾聽政的太后之一,其能夠進行自我約束。宋代沒有形成外戚政治與太后對外戚的抑制有很大關係,甚至當皇帝想要重用外戚時太后也是拒絕的。

宋代垂簾太后在其垂簾期間能夠自我約束,行事謹慎,都在穩定朝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也會有些行爲對朝政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但是相比漢唐后妃,宋代垂簾太后是比較賢能的。發揮的積極作用遠大於消極作用。

宋代太后垂簾聽政,在國家處於特殊時期時,保證皇權的順利過度和維護國家的大局穩定,可以說是對皇權的一種補充,是特殊時期皇權的一種象徵。宋代太后垂簾不危政的原因,首先是宋人吸取了唐代的教訓。鑑於唐代后妃亂政的情況,宋代“女子之防尤嚴”。太后垂簾聽政只是暫時代行皇權。

1、

與以往朝代具有野心的太后相比,宋朝太后總體上來講是很安分的。宋以前的后妃尤以漢唐后妃表現出極大的野心和爲帝情結,同樣宋代的垂簾太后也有野心。她們身處後宮,她們會認爲能夠參與政治是其人生最大的價值體現,還有就是宮中后妃之間鬥爭非常殘酷,想要在宮中立足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太后想要通過參與政治、獲得政治地位的方式來保障自己在宮中的地位。

其中劉太后表現地最爲突出,是宋朝各方面制度的抑制,使其懂得進行自我約束。自古以來,對皇后的要求是,皇后負責內治,國政應由皇帝掌管。唐代時,當高宗想遜位給武后時,大臣郝處俊勸諫高宗不應遜位武后。郝處俊所提“天子治陽道”即天子管理國政,“後治陰德”即皇后負責內治。

這同時也體現了整個宋代社會對皇后的要求。在《冊曹皇后文》中有所體現。史載:“天地定位,陰陽相成,人道貫之,以綱大倫,後德配之,以熙內治,聖人有以端本也。”確實,宋代太后總體來講能夠安分守己進行自我約束,不主動去幹預朝政。

在史料中多次出現皇帝和大臣多次請求太后垂簾聽政的文字,由此可知,宋代太后垂簾聽政都不是她們主動要求的,有的是先皇囑託,有的是在大臣和皇帝的一再請求下才垂簾聽政的。向太后對徽宗請求其聽政的請求予以拒絕,表示當國事穩定即還政給皇帝,一定不會像劉太后和高太后一樣終身稱制。曹太后也是在大臣的請求下垂簾聽政的。高太后在哲宗時垂簾聽政,“羣臣詣內東門請太皇太后聽政,是,表三上。從之。”高太后是在大臣的多次請求下垂簾聽政。《長編》史料中的“不得己”三個字充分地反映了高太后是在大臣的多次請求下才答應垂簾聽政。謝太后同樣在大臣的多次請求下才垂簾聽政,《宋史》記載“太后年老且疾,大臣屢請垂簾同聽政,強之乃許。”可知,謝太后是在大臣的多次請求下才垂簾聽政的。這是和以往歷朝歷代所不同的。

劉太后是宋代第一位垂簾聽政太后。在她聽政時期,非但不重用外戚,且能自我抑制。天聖六年,“太后幸贈侍中劉美第,左司諫劉隨奏疏勸止,太后納其言,自後不再復駕。”反映了劉太后的自我約束。劉太后是所有垂簾太后中垂簾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但是劉太后也能進行自我約束,不能說宋代垂簾太后沒有野心,而是她們懂得自我抑制。

曹太后垂簾聽政期間能夠自我約束。神宗看曹太后年事己高,提出讓曹太后與弟弟見一面,曹太后予以拒絕:“外戚自來未有輒入禁掖者,安可以我開其端。”可見,曹太后行事謹慎,在垂簾期間不獨斷專行,而是聽取大臣們的的意見。

據史料可知,曹太后進行自我約束,即使是年老時也能夠自我約束,不與其弟弟見面。當英宗稍微痊癒時,曹太后即降手書還政,後英宗將要康復時,曹太后又降詔書還政。曹太后懂得自我抑制,行事謹慎,曹太后有遠祖葬河南,派內侍去修墳墓,告誡內侍不可擾亂州縣人民,果然沒有人知道此事,直到內侍死在墓所,那裏的百姓才知道。可知,曹太后做事低調謹慎。

高太后在哲宗時以太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其垂簾時間長達九年,僅次於劉太后。高太后在垂簾時能夠進行自我約束,當朝臣提出依照天聖故事行慶會稱賀之禮時,高太后予以拒絕。高太后雖然扶持哲宗有很大的貢獻,但依然行事謹慎,懂得自我約束。還有一事也體現了高太后的自我約束,廷試舉人,有大臣請求高太后與皇帝同御文德殿,遭到了高太后的拒絕。即使大臣請求,但是高太后還是拒絕的,而且其認爲女人當政並不是國家的美事,高太后的思想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在社會主流思想的影響下,太后身處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也同樣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能夠自我約束,不能也不敢作出一些出格的舉動。

向太后作爲宋代垂簾聽政的太后之一,其能夠進行自我約束。垂簾僅六個月即宣佈撤簾歸政,充分說明了向太后的自我約束。高太后想要爲向太后修葺慶壽宮,向太后推辭說:“安有姑居西而婦處東,讀上下之分,不敢徙,遂以慶壽後殿爲隆裕宮居之。”

宋代太后進行自我約束而且把前朝的太后當作自己學習的榜樣。孟太后將高太后作爲自己學習的榜樣。太后的品德世代承襲,所以宋代太后沒有造成大的禍亂。孟太后對於高太后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由於孟太后對高宗的建議,使高宗命人重新修了《神宗》、《哲宗實錄》,來糾正之前對於高太后的誣陷。同時,孟太后把高太后作爲學習的榜樣,從而來指導自己的言行。

宋代太后的自我約束與其他朝代參政者形成極其鮮明地對比。漢唐的皇后如呂后、武則天等是極其有野心的,爲了實現其操控朝政的目的不擇手段,而宋代太后的種種行爲顯得非常的反常,但聯繫當時的政治制度和社會背景又是可以理解的。

2、

宋代垂簾太后不僅能自我約束,而且對待外戚,也能進行約束,這與以往朝代的參政太后不同。前朝太后參政大多重用外戚,形成外戚勢力,進而形成外戚政治,而終宋之世都不存在外戚勢力。太后有意地去抑制外戚,在選擇皇后時也傾向於選擇沒落的家族,以免擾亂朝政。這在劉太后爲仁宗擇後時有所體現,從源頭上去抑制外戚。

宋代沒有形成外戚政治與太后對外戚的抑制有很大關係,甚至當皇帝想要重用外戚時太后也是拒絕的。曹太后時,大臣提議升曹佾爲使相,曹太后再三不許。高太后垂簾聽政時,對外戚也多加抑制。高太后垂簾之初,宰臣蔡確爲了討好高太后,提議將與西夏戰爭中大敗的高遵裕,即高太后的叔叔遷復,以此來取悅高太后,但遭到了太后的拒絕,還表示以後高氏推恩,都不可以推恩到高遵裕。

高太后侄子高公繪、高公紀當轉觀察使,高太后也竭力反對,在皇帝的再三懇求下,僅遷一秩。最後,終高太后之世,都沒有改遷。高太后對皇帝提拔其弟也予以拒絕,關於此事《東都事略》亦有記載。

向太后,在哲宗時被尊爲皇太后,在徽宗朝時垂簾聽政,“後平居無玩好,閱祖宗實錄實訓,遂以通知故事。向氏有援他族例遷官者,後曰:‘吾族未嘗有此,豈可以恩廢法?”

綜上,當皇帝想要重用外戚或提拔外戚時,都遭到了太后的拒絕,這在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現象,反映出宋代太后的優秀品質,能夠抑制外戚。

宋代沒有形成太后政治,同樣也沒有形成外戚政治。太后政治和外戚政治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這和太后對外戚的約束有很大關係,和外戚對太后的約束及其自我約束也有關係。與以往朝代外戚藉助太后在宮中的勢力干預朝政權傾朝野相比,宋代外戚也和太后一樣,懂得自我抑制,且對太后的一些不合適的行爲能進行勸阻。

南宋時,吳太后在光宗時垂簾聽政,其弟吳據建議吳太后不要垂簾太久,讓其早立皇子,撤簾還政。吳太后確實聽了其弟的建議,在立嘉王后即撤簾還政,垂簾時間僅六個月。楊太后(寧宗皇后)在理宗時垂簾聽政,其外甥楊石建議楊太后早日撤簾,並列舉了劉太后、曹太后、高太后的例子,認爲其垂簾聽政都是因爲有過撫養之恩,或是皇帝尚年幼,但現在皇帝己具備處理朝政的能力,就不需輔政了,如遲遲不還政,恐怕會像漢、唐女主一樣遭天下人的譴責。在楊石的建議下,楊太后就很快撤簾歸政,楊太后能夠撤簾還政與其外甥的勸諫有直接關係。

撰稿/潘雨【讀史品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