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乡如何重振教育辉煌?

俯瞰东山教育基地。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文化之乡如何重振教育辉煌?

梅县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在智慧课堂上课。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编者按

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要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4月15日,广东省教育大会在广州召开,提出要奋力开创新时代教育强省建设新局面。会议提到,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振兴发展计划,加快推进广东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

当前,梅州正立足生态功能区发展定位,举全市之力融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教育是其中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基础。为给梅州教育振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即日起,《南方日报·梅州观察》推出“问策梅州教育”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太阳缓缓升起,第一缕阳光洒向梅州大地,广东省重点中学东山中学已响起琅琅读书声,梅江区风眠小学已经开始学生主持的英文校园广播,而梅县区外国语学校智慧课堂上,孩子们开始掏出平板电脑,在老师展示的课件上做笔记……

崇文重教,一直以来都是客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曾是梅州一张亮眼名片,这片土地曾孕育出30名两院院士,340多名大学校长。近年来,梅州教育也是成绩不断:在粤东西北率先创建教育强市;成功实现教育强县、强镇全覆盖;7个县(市、区)顺利通过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重本、本科率逐年攀升……

然而,与珠三角等发达城市相比,梅州教育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但是速度稍显滞后,综合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有拉大趋势。尤其是近年来,高考高分段考生越来越少,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梅州教育怎样才能跟上发达地区步伐?如何才能重振文化之乡教育事业?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董芳远

现状

教育水平虽有提升 速度滞后发达城市

“教育普及,在中国为最。”《国际百科全书》曾经这样评价客家的教育。对于一直身居山区/多次搬迁的客家人来说,读书一直被认为是最公平的出路。崇文重教也成为客家人标志性的文化内核和精神传统。

素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更是自古就孕育出了众多名人贤士,宋湘、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张弼士等都出自这里。现当代后,梅州曾培育出30名两院院士,340多名大学校长。“上世纪,梅州教育在省内,甚至国内都有名,人们俗称梅州为‘校长的摇篮’,可见人才培养之风的盛行。”梅州市政协委员、东山中学副校长林铭绪说起梅州曾经的辉煌历史,言语间颇多自豪。“但从本世纪开始,相较于鼎盛时期,梅州教育在走下坡路。”

高考是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最为直接的指针。

作为政协委员,林铭绪与同属教育文化界的胡旭洪、杨文宗等人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至今,梅州的高考成绩从广东前三名、前五名,到保持在十名内,再到跌落至十名外,如今在全省下游徘徊。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高考,梅州市600分以上总人数合计237人(普通高考报名人数34016人),与往年基本持平。全市优先投档率(即重本率)8.39%,比增1.33个百分点。本科上线率38.74%,比增3.87个百分点。

相较而言,位于发达地区的佛山市石门中学一所中学600分以上考生就有368人;广州市广铁一中全校参加高考人数616人,542人达到高分优先投档线。同属于粤东西北地区的揭阳一中,600分以上考生达到163人。

“前两年,梅州还能出顶尖学子,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人数不少,这两年考上的人数越来越少。我们家长群经常讨论,曾出现过许多大师级文化人士的梅州教育退步了。”梅州市民林勇军的孩子正在东山中学读高二,言语间难掩对梅州教育的焦虑。

其实,梅州教育事业近年来的发展还是可圈可点的:在粤东西北率先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2015年就已实现教育强县(区)、教育强镇的全覆盖,7个县(市、区)顺利通过“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验收。一本、二本入围率稳步上升。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断推进,五年新增5万个优质学位,积极实施“科研促教、科研兴教”工作,推进“一校一品”工程,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纵向比有进步,横向比差距大。如何建设区域性教育高地,重新找回梅州教育的辉煌,成为梅州教育工作者思考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问题

教育队伍相对陈旧 现代化理念相对缺失

“梅州教育怎么了?”“高考成绩是否还能回到当年的成就?”“尖子生的培养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在东山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同时也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的侯老师表示,他的教育界同事群、家长群时常会讨论这些问题。

“欠发达的经济条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侯老师认为,经济发展的差距,让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愈发两极化。“教育投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优质的师资力量和生源会流向哪里,也直接决定了教育硬件的投入有多少。”侯老师告诉记者,以他所在的学校为例,每年应届初中毕业的拔尖学生,都会有一批流向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省实验中学等名校,造成源头上梅州高中生源上的劣势。林勇军也反映,在孩子初中升高中时,身边有实力的一些家长会选择将孩子送到教育水平和资源更好的珠三角地区。

和被分流的生源相对应的是,教育理念传统保守的教师队伍。嘉应学院文学院院长陈红旗在走访部分学校及查看学生实习情况期间,对梅州教育的现状进行了一番调查,他说,现在梅州教师授课仍采取的是传统“一言堂”形式,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现代化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提倡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把课堂尽量多地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但梅州这一点还处落后阶段。”陈红旗说梅州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是与高考改革对学生提出实验、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的要求是不相匹配的。

除了相对陈旧的教育理念,教育队伍的数量上也并不尽如人意。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梅州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布局结构不平衡。全市35周岁以下教师1.08万人,45周岁以上教师1.84万人,分别占在编在岗总数21.8%、36.9%。图音体、科学、英语、信息技术等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当前全市共缺额2272名,一些学校只能通过拼凑式、走教式开设课程。

教育机制也同样让人诟病。陈红旗说,梅州对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也不够合理。因为城区和城区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流动性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而现行的绩效制度,难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教师队伍中难免出现倦怠感、内生动力不足等,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此外,在社会全方位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梅州教育设施现代化缓慢也是影响整体教育水平提升的因素之一。“以梅州的区位条件和经济条件而言,跟上现代化教育的步伐,显得有些吃力。”作为东山中学高三级的生物教师,林铭绪告诉记者,不仅是现代化设备跟不上发达地区的步伐,很多学校连实验室和实验器材都缺乏,让理科学生在起步阶段已处于落后。记者在走访梅江区风眠小学、梅县外国语学校等学校时也发现,虽然学校目前已用上智慧课堂、翻转教室、电子班牌等现代化设施设备,但使用率不高。“使用和维护的费用也是很大的成本。”一名梅江区风眠小学的老师说。

建议

整合社会资源 完善激励制度

事实上,今年两会期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要推动教育振兴,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成“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报告提出,要适应新高考改革,完善高中教育的设备设施和招生、教研、培优激励机制,促进东山中学等示范性高中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育信息化,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鼓励发展国际化教育。近期,梅州也将举行全市教育大会,全面研究、部署教育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工作。

对于如何提升梅州教育水平,学者、专家及梅州一线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当其冲是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近年来,梅州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2017年教育投入78.84亿元,2018年为77.34亿元。但陈红旗认为,这些资金的投入量还是不够的。梅州应加大对教育类资金的投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设施设备的投入、教学器材的更新、社会和学校举行的各种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活动、教师队伍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陈红旗说,虽然梅州经济实力不强,但绝不能在教育投入上“俭省”。

社会力量办学在梅州仍处于初级阶段,陈红旗认为,这是亟待开发和鼓励的力量。“政府投入是一方面,也要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办学,积极使用社会各类资金。”梅州乡贤力量大,有待深度开发。“许多乡贤在外积累了资金资本后,愿意回来支持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陈红旗说,目前乡贤对教育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设立各种基金上,种类繁多但分散。政府可在符合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引导成立全市的教育基金会,统一规划基金使用途径。

教育需要钱,更需要人。林铭绪认为,在教师人才的引进、培育、流动上要给予更多关注。“需要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到教育工作中。”林铭绪说,梅州教育界引进的人才较多,但较难将人才留下来。“激励制度不够、流动渠道不足、城市经济欠发达、外来人才难以融入等都是教育人才难留下来的原因。”林铭绪建议,梅州应尽快解决人才“水土不服”的问题,给予优秀人才合理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完善教师绩效制度,让绩效回归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正轨。

“加强城区与城区之间,城区与乡镇之间的教师队伍流动,让优质教师资源有机会到基层,也让基层教师有机会到城区教学、学习。”林铭绪说,广州推行校长职级制,将校级行政干部专业技术岗位聘用职数单列管理,执行任职资格制度,健全绩效考评办法,推进区域内学校校长、园长定期交流;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年度教师评选,“年度教师”成为教师形象的代表和窗口。“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可以帮梅州更好地打造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

信息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梅州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不够,部分学校信息化设备使用率低等问题,与信息化教师人才的缺乏有很大关系。葛小英是梅县外国语学校的信息中心主任。她说,在推进信息化进校园过程中,信息科教师是中坚力量。“需要我们带头去把信息化带入教学中,同时也要教会其他科老师使用信息化平台。”

■相关

田家炳基金会设立大埔县学校专业团队发展计划

把香港先进教育理念引进梅州

日前,在大埔县各小学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梅州市大埔县学校专业团队发展计划”教育交流会陆续开展,来自香港的教育专家与本土教师团队在交流合作间,交换意见,共促大埔教育发展。

“梅州市大埔县学校专业团队发展计划”为田家炳基金会设立,目的是把香港教育与梅州本土教育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专业队伍发展,助力梅州教育事业发展。

据介绍,该发展计划实施时间为2019年4月-5月(培训)、2019年9月-2020年7月(学校行动计划及总结),包含小学培训1期,每期共6校,主要面对群体为大埔县各小学以校长为领队的中基层干部。

根据计划,大埔县每所学校将配对两名香港专家,专责照顾及指导参与学校的学习、考察、研究及改进计划,培训结束后继续跟进学校改革方案,包括联络香港专业交流学校、帮助寻找改革有关的资料、提供专业指导,以及到大埔县学校作回访等。

在大埔县张云栽实验小学,香港大学教授吴浩明开展“教育行政管理”主题培训。“我们培训的目的在于为梅州市小学打造学校专业发展团队,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吴浩明说,通过引导团队转变思维方式,对习以为常的教育现状重新思考,对现存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改变现行较为传统的教育习惯。

■对话

嘉应学院文学院院长陈红旗:

“去行政化” 让教育回归本位

教育既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一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重点民生、热点民生问题。作为文化之乡的梅州,有发展好教育的良好基础,但目前梅州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振兴教育事业迫在眉睫。梅州应如何结合自身情况和资源发展好教育事业?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嘉应学院文学院院长陈红旗。

南方日报:梅州教育事业近年来发展不是很理想,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红旗:目前梅州教育界的教育理念还跟不上现代化教育的理念,比较陈旧和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些教师授课方式非常传统、守旧,甚至“一言堂”,他们以自我为绝对权威,这是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自我意识建构诉求的。教师应把课堂部分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一些教师视野不开阔,没有适应现行的教育改革体系,还在依据自己的“老经验”惯性前行,比如课堂教学仍局限于教授书本知识,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过于注重知识识记,对学生分析问题、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重不足。

三是部分教师没有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没有认真备课。在调研中可以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个别教师自身责任心不强之外,主要与现行的激励机制尤其是绩效评价机制不够合理有关,进而影响了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当然,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梅州教育的问题,除了教师理念落后之外,还与政府投入不足、社会认识不够、家庭教育缺失等息息相关。

梅州经济欠发达,很难大幅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教学设施尤其是实验设备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信息化与教学融合的程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发现,家庭条件越好的孩子越积极学习,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家长反而不太重视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和关注较少,导致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些留守儿童不认真学习的情况尤为明显。此外,梅州的家庭教育中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很多孩子比较容易产生在学校混日子的想法。

南方日报:百姓很关注如何振兴梅州教育,您有哪些建议?

陈红旗:我认为,要重视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优化配置,要优化班子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要让懂教育、重视教育的人来管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对教育界减少无谓的行政干预,比如每个学期一线教师都要填报众多表格,应付各种检查、总结、评估、汇报,烦不胜烦,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应实行政教分离,尽量减轻一线教师的负担,让一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钻研教学,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

同时,应多组织梅州的骨干教师到广州、深圳等教育发达地区去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开阔视野、打开思路,至少要先跟上中考和高考改革的步伐。

梅州教育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这方面可多借助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来办学、助学。如以市政府为主导,在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成立教育基金会,鼓励爱心人士积极关心梅州教育,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动梅州教育进步,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