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人民政府近日印发《洛阳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0年)》,根据这一规划,到2030年,全市总人口将有755万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68.7%左右。

2030年前,总人口处于缓慢增长状态

人口规划是制订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相关规划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0年)》是指导全市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重要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的支撑基础。

规划分析认为,今后10年我市人口变动将呈现几大主要趋势:2030年前,总人口处于缓慢增长状态;育龄妇女人数和出生人数均呈下降趋势;202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超过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重点将从少儿人口转向老年人口。

到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68.7%左右

针对未来人口发展的重大趋势性变化,我市确定了从2020年至2030年的人口发展主要目标,到2030年,人口自身均衡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进一步提高。

人口总量

2020年全市总人口在720万左右,2030年全市总人口将在755万左右。

人口结构

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持续改善,2020年至203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在正常区间;劳动力资源保持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

人口素质

出生缺陷得到有效防控,人口健康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人口分布

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60.7%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44%左右;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在68.7%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在54%左右。

人口收入水平

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

人口社会发展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明显提高,2020年基本实现养老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重点人群保障

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群体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20年,符合标准的养老设施的服务功能覆盖所有的城市社区,全市养老机构每千名老人床位不低于35张,现行国家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推动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人口集聚

为推动实现上述目标,规划从完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保障劳动力有效供给、优化人口空间布局等方面,给出具体实施举措。

——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善后服务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在抚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采取措施,减轻生养子女的家庭负担。支持哺乳期、育儿期妇女能够选择在家更长时间照料幼儿。完善丈夫陪产假制度。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93%。加快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平乐正骨教学基地和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实施洛阳市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筹建和河南林业职业学院迁建工程。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产业企业做强做优现实需要和人才创新创业突出问题,建立更具竞争力和灵活性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外籍人才特别通道服务机制。根据国家、省统一安排,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逐步完善职工退休年龄政策,有效挖掘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推动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实施综合措施,引导区域内人口向中心城区聚集,吸引外省市人口向本市尤其是中心城区聚集,起到副中心城市对河南西部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突出县城作为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作用,推动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强的县城发展成为5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其他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2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

(来源:洛阳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