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8岁的香鹿山镇南留村花椒种植户陈利伟说起张书军,话语中满是悲伤。香鹿山镇5万多亩的花椒地,在张书军心中都是“责任田”。

23日上午,在宜阳县香鹿山镇花椒育苗基地,工人紧张地起苗、蘸泥浆、装袋、上车,一派繁忙景象。

这样的场景,张书军再也看不到了。

今年8月13日凌晨,年仅46岁的宜阳县香鹿山镇原副镇长张书军,因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

噩耗传来,当地百姓泪流不止:“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多亏了张镇长,他是一位好人啊!”

闻听噩耗,张书军的同事们泣不成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香鹿山镇正大踏步前进,你怎么就倒下了……”

去世前几天,张书军还在陕西韩城考察当地举办的花椒采摘节,思考如何把采摘节“嫁接”到香鹿山镇,推动农旅融合,双轮驱动,给群众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去世的前一天,他加班到晚上10点多,才吃了一碗刀削面……

日前,宜阳县委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县开展向张书军同志学习活动。忆及张书军生前的一幕幕,大家都陷入深深的追思中。一位一心为民、实干担当、无私奉献的基层共产党员形象清晰、高大起来。

“还没来得及给他报个喜,他就走了”

初冬时节,乍寒还暖。在宜阳县香鹿山镇,绵延21公里的花椒产业带盘旋于山间,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随风摇曳,长势喜人。

“我种植的十几亩花椒今年全部挂了果,还没来得及给他报个喜,他就走了……”48岁的香鹿山镇南留村花椒种植户陈利伟说起张书军,话语中满是悲伤。

香鹿山镇山多沟多,气候干旱,适宜种植喜温耐旱的花椒。经过考察,镇党委、政府决定把花椒产业作为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强力打造豫西花椒产业第一镇。

种植花椒最少3年方能见效,老百姓感觉见效慢,种植花椒的积极性不高;花椒苗需要从外地运过来,不仅成本高,还影响成活率;花椒挂果前的空白期,种植户的收入问题怎么解决……一道道难题,像一只只拦路虎。

谁来牵这个头?2016年5月调任香鹿山镇副镇长后,张书军主动担起这一重任。有人劝他:你刚刚过来当副镇长,应该“稳中求进”才是。可张书军没有半点犹豫:“工作总要有人去做。”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张书军请来宜阳县锦屏镇马窑村的花椒种植大户当技术顾问,给群众讲解花椒种植技术;多次奔赴500多公里外的陕西韩城学习经验,与当地的花椒育苗户、种植户进行对接合作;多次带领香鹿山镇21个花椒种植试点村的群众、贫困户、村干部、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学习。

一些村民不愿意种花椒,张书军就在镇里开动员会,镇里开完,又到各村开,再给各村民小组开,最后挨家挨户开会,给群众讲种花椒的好处。

为尽快推广花椒种植,张书军还找到镇上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承包大户,鼓励他们带头种植,为他们提供种植技术。

慢慢地,一些村民开始放开手种植花椒,陈利伟正是在张书军的鼓励下开始种植花椒的。今年,他种植的十几亩花椒全部挂了果,亩均增收四五千元。尝到甜头的他,带着本村村民又种植了600亩花椒。

去年,张书军在每个花椒种植村都设置了“花椒专干”的职位,让花椒种植大户担任,“先种带后种”,并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

张书军把种植户的收入也安排得很妥当。花椒挂果前的空白期,除了给种植户发放种植补贴,张书军还教他们在花椒苗没长高的时候套种矮秆中药材。“张镇长和镇上的中药材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收获的中药材能直接卖出去,比种粮食还赚钱。”香鹿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史功伟说。

去年冬天,张书军又带着花椒种植户建立了花椒育苗基地。如今,基地里40多万株花椒幼苗已全部育成并免费发放给种植户,困扰该镇的花椒种植成本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不能辜负大伙儿”

“张镇长常说,要带领群众把花椒种好,自己先要成为专家。”史功伟说,张书军原来根本不懂花椒,但从选苗、种植到管理,他都学。只要是与花椒有关的问题,他都要查资料,问专家,上手干,非要弄懂弄透不可。

的确是这样。张书军忙时下地,闲时看书,带领群众听专家授课,到花椒种植基地学习观摩……硬是把自己培养成了“花椒专家”。

张书军的车内,副驾驶座、后排座上摞着一尺多高的书籍,后备厢里放着铁锹、园艺剪、大水壶。只要开车路过一块花椒地,看着树苗上枝杈多,他就会停下车,拿起剪刀到地里“咔嚓咔嚓”疏枝;看到有的花椒树苗栽种方法不得当,他会拿起铁锹,培土、踩实,再拿水壶浇水。

香鹿山镇5万多亩的花椒地,在张书军心中都是“责任田”。

“你们上手‘都得会剪’,有人问‘都得会说’。”张书军经常对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在张书军的带领下,香鹿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9名工作人员都成了“技术员”——培训课堂上能答疑解惑,花椒田里能熟练操作。

香鹿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变成了“花椒办”。张书军,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花椒镇长”。

“张镇长每次带着我们到村里,村民们都会围上来,蹲在田埂上,说说花椒长势,谈谈挂果情况,亲得像一家人。”史功伟说。

白天在田间地头忙碌,晚上经常开会到深夜,这让张书军的爱人张雅芳心疼不已。担心丈夫累坏了,张雅芳多次劝他注意身体。可张书军总是说:“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不能辜负大伙儿。”

如今,香鹿山镇已建成21公里长的花椒产业带,1个万亩花椒示范园、8个千亩花椒示范园、21个花椒种植专业村……这份“成绩单”,全镇百姓不会忘记“花椒镇长”的功劳。 “你把百姓看得重,百姓自然会把你看得重”

走进张书军生前的办公室,一摞摞材料静静地摆在办公桌上,都是有关香鹿山镇的工作事项、发展思路……

张书军走得太匆忙,在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照片里,他面庞黝黑,笑容和善。

1997年3月,张书军在宜阳县赵保镇(原赵保乡)开始了自己的基层工作生涯,担任过纪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副镇长等职务。2016年5月,他调任香鹿山镇副镇长。变动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书军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农民有很深厚的感情。”与张书军共事多年的赵保镇政府工作人员张自强说,张书军不仅仅把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事挂在嘴边,更是扎扎实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为民情怀写在了百姓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

在赵保镇工作期间,张书军干得最久的是包村干部,每包一个村,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调查。他常年穿一双运动鞋,沉下基层、走村串户,跟村民拉家常、摸情况、想对策。张书军分包的四个村1000多户群众,他几乎家家户户都进过门拉过话,连村里的小孩都能叫得出他的名字。

哪个村里在抓环境整治、垃圾清运,哪个村里进行秸秆禁烧、正在抓防汛,哪个村烟叶要收、粮食要粜,张书军总是冲在最前头。在烟叶成熟季节,他就住在村里,有时候甚至是在地头搭个简易帐篷,帮助群众收烤烟叶……

张自强记得,有一年盛夏,下起了瓢泼大雨,人人都往家里跑,只有张书军骑着自己的旧摩托车一头扎进雨幕里,原来他惦记着自己分包村里的几户五保户、孤寡老人。张书军冒着雨蹚着泥水,硬是把几家五保户、孤寡老人挨家挨户看了个遍,为漏雨的房顶进行简单加固,疏通院子里的下水道。

很多群众都说,张书军为人实在、没架子,总是笑呵呵的。有很多村民都愿意找张书军拉家常、诉诉苦、商量事。镇里的干部佩服张书军做群众工作有一套,常有人向他请教诀窍。

“在这个岗位上,就要为百姓办实事。你把百姓看得重,百姓自然会把你看得重。”张书军曾经这样说道。

香鹿山镇上韩村地势较高,离水源较远,一些群众喝的是自打井的水。2017年年底,镇里组织水质验收,该村饮用水不达标,张书军决定尽快为村里接通“放心水”。他积极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推进自来水改造工程,这个项目很快落地并投入使用,为每家每户送上了甘甜的放心水。

62岁的高来安是张书军的帮扶对象,他2013年得了淋巴瘤,先后住了8次院,自身没有经济来源,2016年成了贫困户。张书军成了他的帮扶人后,每月都要去他家两三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帮他树立信心。

“老高,看羊圈干不干?”“老高,镇北边林场需要个人,你去不去?”张书军一直想给高来安寻个事儿干,但对于2017年的这两次机会,高来安有心无力,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去年4月,高来安的病情有所好转,张书军帮他找了个门卫的工作,工资每个月1200元,加上老伴儿每月打扫街道500元的工资,高来安一家很快脱了贫。

在去世前的一周,张书军还在朋友圈转发爱心筹款项目,以救助乡邻……

心中有民,才能不忘初心;心中有民,才能坦荡做人;心中有民,才能踏实做事,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爱戴。张书军追悼会当天,上千名群众自发为他送行,大家心中默默地为这位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的“贴心人”而惋惜,而心痛落泪。 “吃苦的事,他总是冲在前头”

“吃苦的事,他总是冲在前头。”说起张书军,宜阳县香鹿山镇赵老屯村党支部书记张公伟悲伤中透出敬意。

去年3月底,为了推进村里的绿化建设,张公伟和张书军一起到外地买树苗。为了防止买到“倒栽”的树苗,张书军在苗圃里亲自挖根看苗。“树苗买回去后,张镇长又和我们一起挖坑栽树,他的手上满是茧子,一看就是干活干成这样的。”张公伟说。

任宜阳县香鹿山镇副镇长期间,张书军分管农业农村、林业、水利、民政等10多项工作,担的都是重担子,做的都是细致活。活多事杂,白天分不出身来,张书军就早来晚走,像不知疲倦的钟表一样马不停蹄。

“工作中无论大小事,他都认真负责,工作起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同事们这样评价张书军。

张书军身边的同事经常看到,张书军吃两个包子就算解决了早饭问题;办公室深夜经常灯火通明;外出办事时,他的包里总是塞着一沓材料……

“每项工作,无论多么繁杂艰难,涉及多少相关部门,到了张镇长手里,都能妥妥帖帖地完成。”宜阳县香鹿山镇水利站站长李红鸟说。

而这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没囫囵过的节假日,是办公室那盏经常在深夜里还亮着的灯,是一连串扎扎实实的数据:

积极联系社会力量,多次举办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活动,访遍全镇189户五保户;设施齐全、条件优越的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成功改建,24名残疾人温馨入住;

改善上韩、楚凹、南留、潘沟、叶庄、潘寨6个村1.2万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其中贫困人口972名;

首创全县“一河一档”,镇域内6河2渠全部制作详细的文图档案,连续两年在全县河长制工作乡镇评比中位列第一;

领导规划实施了郑卢高速12公里、郑西高铁13公里廊道绿化,廊道绿化工程覆盖全镇所有村村通主干道;

…………

近年,香鹿山镇先后获得省级经济发达镇、省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全省百强乡镇、全省首批乡村振兴试点镇等荣誉。这些荣誉的背后,饱含着张书军和他的同事们的辛勤付出。

“书军患有高血压,但由于工作忙,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治疗。他最高兴的就是完成一项工作后,回到家睡个好觉。”说起这些,张雅芳已是泪眼婆娑。

张书军的确很忙。一早出门,深夜回家,有时甚至连续加班好几天。张雅芳已经习惯了在深夜等待丈夫归来,而如今,再也等不回来了……

张书军就这样走了。一名基层干部的为民情怀,却在洛水河畔、香鹿山间久久回荡,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来源:洛阳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