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29日,武侯區成立社會組織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急心理疏導小組,由社會工作和心理諮詢專業複合型人才組成,爲社區居民、社區基層工作人員提供心理疏導服務。3月17日是第14個國際社工日,來自成都心雅薈社會服務中心、成都格興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等社會組織共同製作了音樂公益片《每一個我》,以基層社工的視覺和感受記錄下疫情中的暖心瞬間。

因爲2020年的這場疫情,很多居民認識了身邊這麼一羣人:他們不是醫生、不是護士、不是警察,但卻早早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衝鋒陷陣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24小時守護着回家的“最後一公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社區工作者。

敲門敲到手腫,走訪走到腳痛,拿雨衣當防護服,用專業知識疏導心理恐慌……像這樣的社會工作者在成都市武侯區一共有1746名。疫情的集結號吹響,274家社會組織發動社工第一時間進入11個街道87個社區,用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助力疫情防控。

3月17日是第14個國際社工日,來自成都心雅薈社會服務中心、成都格興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等社會組織共同製作了音樂公益片《每一個我》,以基層社工的視覺和感受記錄下疫情中的暖心瞬間。

當好疫情防控宣傳員

一線排摸、物資運送、上門服務、測溫登記……在社區,這些事情幾乎就是社區工作者每日的“必修課”。王珏是玉林北路社區的一名普通社工,疫情期間他除了要負責9個院落的日常管理外,還要協助片區企業做好復工復產。

“大年三十那晚,我本來商量好第二天要和爸爸去探望生病的外婆,可突發的疫情容不得半刻等待,我爸爸是社區兩委成員。商量一下後,我們決定立刻投入工作中。”就這樣,王珏和父親王曉龍一起奮戰在抗“疫”前線,兩人每天總是最早到崗,最晚離開,“待在家中,不要外出,出門戴口罩勤洗手!”這句話成爲了父子倆的口頭禪。連續40多天,王珏堅守門崗,對往來社區的居民進行嚴格的登記,每天完成必要的卡點執勤之後,他又騎着電動車走街串巷地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晚上和父親以及其他同事不間斷地巡查外來人員。

專業力量疏導心理

“張阿姨,你不要着急哈。這是疫情應急心理疏導小組的電話,我幫你預約專業的心理疏導師!”1月29日,武侯區成立社會組織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急心理疏導小組,由社會工作和心理諮詢專業複合型人才組成,爲社區居民、社區基層工作人員提供心理疏導服務。

2月15日,成都下起了小雪,陡然降低的氣溫給防疫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你真的是膽子大啊,大家都曉得那個社區出現了確診,你還要跑去!”社工李雪娟說,在這場全民戰“疫”中,社區志願者所做的工作看上去並不複雜,只是守住社區大門,但是在冬天刺骨的寒風中,在長時間佩戴口罩的悶熱下,同事和志願者們一樣堅守崗位,不禁讓人動容。

緊張怎麼辦?社工李雪娟的做法是,“入戶走訪重點疫區回蓉人員時,除了要爲他們提供居家隔離後的生活服務外,一定要安撫好情緒,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樹立信心,畢竟我們都是命運共同體。”

用鏡頭記錄溫暖瞬間

3月17日是第14個國際社工日,卻是一個沒有假期的節日。殷皓軒、陳子涵是成都心雅薈社會服務中心的社工,爲了紀念這個特別的節日,他們和其他同事一商議,決定爲社工拍一部音樂公益視頻片,向更多人展示疫情中的暖心故事。

在空曠的街面上,爲了守護更多人的健康和安全,志願者、社區民警、環衛工人和社工從未停止過工作的步伐,殷皓軒說,“我記得歌中有這樣一句歌詞,‘那個瞬間有股溫暖湧出心臟,鋪滿身體,眼睛發光充滿力量,付出再多也不彷徨’我覺得這是每一個社工最真實的心聲,溫暖的力量讓我們不再害怕。”

參與制作的成都格興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社工王震說:“當我們開始拍攝時,居民們特別支持,主動配合!相互理解、支持就是我們戰勝疫情最大的法寶,也希望這個音樂視頻能爲所有社工加油,爲中國加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