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对学术研究投入的不断增长,科学合作持续发展,学术论文合作规模日益增长。自然科学及医学领域产生了超大规模的合作现象,作者数量超过百人的论文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千人合作的论文也并不罕见。与此同时,社会科学领域的合作规模和合作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之下,以独著为基础的传统学术评价体系遇到很大的挑战。

  学术论文合作规模的持续增长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社会科学合作的主要促进因素包括科学范式的转变、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学术评价政策等。下面就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多因素致学术论文合作规模增长


  科学范式的转变

  科学范式的变化是合作迅速增长的内因。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学术研究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另一方面,跨学科研究不断发展。这两方面的变化大大激发了合作需求。信息时代,很多学科发展成为数据密集型的科学,被称之为科学的“第四范式”。在第四范式的作用下,传统的研究模式正在发生改变,能够提供数据、处理数据的人员变得非常重要。因此,一些原本不属于传统作者范畴的人被纳入作者名单中。

  这种转变使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以经济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也受到很大影响,基于数据和模型的实证研究越来越普遍,数据和方法的复杂性不断增长。由于研究程度的复杂化,个人研究很难满足高水平的出版要求,因此促进了合作规模的增长。

  不同的学科范式下,合作程度有很大差异。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接近的学科,合作程度更高,而以思辨、演绎、推理等研究方法为主的人文学科,更多地采用独著方式。但是,随着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一些人文学科也开展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如数字人文、计量史学等,在这些领域,合作度明显提升。

  交流工具进步促进学术合作发展

  由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带来的交通及通信工具的革命性变化,是促进学术合作蓬勃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学术合作的基础是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交流工具。早期的交流受地理环境及交流工具的制约,仅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出现了多种新型交流方式,特别是互联网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交流效率,降低了交流成本。

  交通方式的发展,如高铁的建设、飞机航线的开通等,缩短了旅行时间,使异地人员来往变得方便快捷。相关研究表明:日本新干线开通后,沿线地区面对面的知识交流活动数量有了明显增加;随着中国高铁的迅速发展与逐渐成熟,其带来的区域空间高可达性效应越来越显著地影响了区域的知识创新结构与区域间的知识溢出,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更加便捷,知识溢出成本越来越低,各省可接收的信息量显著增加。

  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的通信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得不同地域的学者可以随时进行面对面交流。电子化的写作方式也便于文档的传阅、分享和修改。可以说,互联网为科学合作扫清了工具障碍。

  科学政策的影响日益增大

  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府在科学发展方面的意志体现,国家科学政策主导着以国家投入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国家科学政策中,大部分政策都是主张、支持和鼓励科学合作的。随着国家对科学投入的增加,经费资助政策更多地倾向于大规模、高投入的群体性项目。以社科基金为例,重大项目及重点项目都是集体项目,一般项目也通常会有几个人的课题组,很少是个人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招标公告》中明确提出“鼓励跨地区、跨单位联合投标,鼓励理论工作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开展研究”。近20年来,我国对科学研究投入大幅度增加,为国际国内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对机构和个人来说,想要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经费和人才待遇,必须首先通过评价政策的考核。因此,学术评价政策是国家科学政策的直接体现,它直接关系机构、团体和个人的利益,具有很强的“指挥棒”作用。与学术范式和交流工具对科学合作影响的客观性不同,评价政策对合作的影响是直接的,同时科学政策又是可以进行调整和完善的。

  现行的很多学术评价政策大多是包含定量产出指标的评价政策,这就促使学者和机构必须努力提高科研生产力和科研效率。通过科学合作可以有效地增加论文发表数量,获得较好的评价指标。因此,学术评价政策是合作增长的直接刺激因素。

  学术论文合作规模的不断增长,给学术评价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认定多作者论文中每一位作者的贡献,并在学术评价系统中给予相应的名誉分配,是学术评价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和了解学术论文合作规模迅速增长的原因,制定科学的评价政策,合理分配作者名誉,促进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蒋颖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