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开始写小说,33岁开始跑步参加马拉松。

从年龄上,算是起步比较晚了,但很多事情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

于是村上春树就这样在而立之年,完全抛弃现有的生活方式,听从自己的内心,重新出发。他的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不仅仅在写跑步,更是写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原本他经营着一家还不错的酒吧,如果一直做下去,就会有不错的收入,虽不会大富大贵但也不缺钱,日子十分安稳。但29岁那年,在一个无可挑剔的阳春佳日,他看着棒球比赛,突然萌生了写小说的想法,从此人生轨迹改变了。

他说:“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晴朗的天空,刚刚回复了绿色的草坪的触感。在那一刻,有什么东西静静地从天空飘然落下,我明白无误地接受了它。”

有了这个想法,他就开始付诸行动——把店转让出去,专职写作。但这个时候,酒吧营收还不错,而写小说能不能养活自己却不一定。朋友劝他:可以把酒吧交给别人打理,自己去专职写作就好了啊,但他没有接受。

他说:“无论做什么事儿,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则不得安心。将店铺随意交托给某个人,自己躲到别处去写小说,这种讨巧的事情我做不来。

竭尽全力埋头苦干,还是干不好,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撂开手了。然而,如果因为模棱两可、三心二意而以失败告终,懊悔之情只怕久久无法拂去。”

他这样说服妻子:“姑且给我两年的自由。如果不成功,再在哪儿开家小店就行了,我们还年轻,可以从头再来。”

一个人能这么坚定的去做一件事,多半可以成功。

想想我自己,曾经报了绘画班,坚持了一个学期,刚刚有点长进就因为考试放弃了。曾经也想跑步,下了一周的雨,我就再也没有再继续跑。

我们就是这样坚持了又放弃,反反复复,还为自己的放弃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从不明白坚持的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想在任何事情上有所成就,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你坚持三个周、一个月、一年,可能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当你坚持三年、五年的时候,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但我们大多数人,根本没有等到那一天。

村上春树说,小说家最重要的资质是:才华、集中力和耐力。

唯有将有限的才能汇集,并且坚持下去,才能写出长篇小说来。而才华是不可控因素,因此,集中精力和耐力,才是我们可以去努力的。

关于跑步,他说:

我不是人,是一架纯粹的机器,所以什么也无须感觉,唯有向前奔跑。倘若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也许就会在途中因为苦痛而崩溃。

我本能地悟出,唯有如此,才是存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疲劳作为一种常态,被身体自然而然地接纳了。

自己处于这深刻的疲劳中,将这疲劳全盘容纳,还能扎扎实实地继续奔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这更高的愿望了。

这是跑步的哲学,也是人生的哲学。在人生这条跑道上,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位长跑者?

“勇敢地面对眼前的难题,全力以赴,逐一解决。将意识集中于迈出去的每一步,同时,还要以尽可能长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尽可能远地去眺望风景。我毕竟是一个长跑者。”与君共勉。

尤其喜欢那句:忙就中断跑步的话,我一辈子都无法跑步。

我想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