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開始寫小說,33歲開始跑步參加馬拉松。

從年齡上,算是起步比較晚了,但很多事情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靈卻無法矇混過關。

於是村上春樹就這樣在而立之年,完全拋棄現有的生活方式,聽從自己的內心,重新出發。他的這本《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不僅僅在寫跑步,更是寫了自己對生活的思考。

原本他經營着一家還不錯的酒吧,如果一直做下去,就會有不錯的收入,雖不會大富大貴但也不缺錢,日子十分安穩。但29歲那年,在一個無可挑剔的陽春佳日,他看着棒球比賽,突然萌生了寫小說的想法,從此人生軌跡改變了。

他說:“我還清晰地記得那晴朗的天空,剛剛回復了綠色的草坪的觸感。在那一刻,有什麼東西靜靜地從天空飄然落下,我明白無誤地接受了它。”

有了這個想法,他就開始付諸行動——把店轉讓出去,專職寫作。但這個時候,酒吧營收還不錯,而寫小說能不能養活自己卻不一定。朋友勸他:可以把酒吧交給別人打理,自己去專職寫作就好了啊,但他沒有接受。

他說:“無論做什麼事兒,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則不得安心。將店鋪隨意交託給某個人,自己躲到別處去寫小說,這種討巧的事情我做不來。

竭盡全力埋頭苦幹,還是幹不好,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撂開手了。然而,如果因爲模棱兩可、三心二意而以失敗告終,懊悔之情只怕久久無法拂去。”

他這樣說服妻子:“姑且給我兩年的自由。如果不成功,再在哪兒開家小店就行了,我們還年輕,可以從頭再來。”

一個人能這麼堅定的去做一件事,多半可以成功。

想想我自己,曾經報了繪畫班,堅持了一個學期,剛剛有點長進就因爲考試放棄了。曾經也想跑步,下了一週的雨,我就再也沒有再繼續跑。

我們就是這樣堅持了又放棄,反反覆覆,還爲自己的放棄找各種各樣的藉口,從不明白堅持的意義。

在很大程度上,想在任何事情上有所成就,都要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你堅持三個周、一個月、一年,可能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是當你堅持三年、五年的時候,一定會有質的飛躍。

但我們大多數人,根本沒有等到那一天。

村上春樹說,小說家最重要的資質是:才華、集中力和耐力。

唯有將有限的才能彙集,並且堅持下去,才能寫出長篇小說來。而才華是不可控因素,因此,集中精力和耐力,纔是我們可以去努力的。

關於跑步,他說:

我不是人,是一架純粹的機器,所以什麼也無須感覺,唯有向前奔跑。倘若我認爲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也許就會在途中因爲苦痛而崩潰。

我本能地悟出,唯有如此,纔是存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疲勞作爲一種常態,被身體自然而然地接納了。

自己處於這深刻的疲勞中,將這疲勞全盤容納,還能紮紮實實地繼續奔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這更高的願望了。

這是跑步的哲學,也是人生的哲學。在人生這條跑道上,我們又何嘗不是一位長跑者?

“勇敢地面對眼前的難題,全力以赴,逐一解決。將意識集中於邁出去的每一步,同時,還要以儘可能長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儘可能遠地去眺望風景。我畢竟是一個長跑者。”與君共勉。

尤其喜歡那句:忙就中斷跑步的話,我一輩子都無法跑步。

我想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