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溝通是兩個人的事,不是一個人活,最好溝通是把舒適感留給別人——耐性的傾聽別人的訴求,精準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讓自己明白,同時也讓對方滿意。因爲溝通中,人們也不知道對方是否在傾聽自己的話,通過重複他的觀點,能夠給他安全感,潛臺詞就是:我認真聽到了你的訴說。

很多人覺得社交活動中,口才最重要,能言善辯是最強的技能,不善言辭,才華再高,說不出來,根本沒什麼用。

然而,並非如此,在人際交往中,能言善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傾聽。傾聽,纔是溝通最高的能力!

傾聽,是溝通最高的能力

卡耐基說:如果希望成爲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致意傾聽的人。

我特別喜歡這句話,因爲談話的本質是輸入到輸出,不懂傾聽,輸出的內容都是錯的,如何好好交談?即便口才再好,也無法好好在一個頻道上與人溝通,還易引發反感。

我曾經的一位下屬,就有有着不善傾聽的毛病,搞砸了不少客戶。

舉個例子,他曾遇到一個主動諮詢的客戶,意向度很高,預算也不低。對此,他非常上心,提前瞭解了不少行業知識,同時還準備好了對應的行業解決方案。然而拜訪了好幾次,該用的“技巧”都用了一遍,客戶仍舊不願簽約。

我有些好奇,剛好那周需要做錄音覆盤,於是調出這個客戶的錄音,給大家作分析。結果令我哭笑不得,原來,這個客戶對他提出的方案卻並不感興趣,反倒更看重一個不起眼的功能。然而,我的下屬卻視而不見,完全沒聽進去,一直在強調核心功能有多好,我們做了多少多少類似的行業,我們的行業解決方案有多成熟。

兩個人根本不在同一頻道上在溝通,客戶講他的,他自顧自說自己的,結果難怪如此。你給的再好,別人不需要有什麼意義呢?不在意的東西,即便你說的再好,一句“與我何關”,就將你駁回去。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對和你談話的那個人來說,他的需要,永遠比你的事重要得多。在他的生活中,他要是牙痛,要比發生天災數百萬人傷亡的事情還更重大;他對自己頭上小瘡的在意,要比對一起大地震的關注還要多。”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任何交談的前提是傾聽,交談的本質也是傾聽,沒有傾聽,一切都無從談起。

有了傾聽,對方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從而對你產生好感,願意同你建立人際關係;相反,當別人說話時,你不用心聽,或者搶着說,就會使對方沉默不語,不願意再和你交談了。

如何有效的傾聽

當然,有人會說,不就是傾聽嗎,有什麼複雜的,還需要你說?

然而,做好傾聽並沒那麼簡單,一個好的傾聽者,至少要做好這三步:學會提問

提問是傾聽的第一步,一個好的問題,能夠讓對方的表述更清楚,自己的傾聽的更便利。

如何提問呢?多用開放式問句,包括“什麼”“怎麼”“爲什麼”。

例:“發生了什麼?”“怎麼會這樣?”

此類提問方式,能夠使得對方更好的講出自己的想法、情緒、觀點。相反,封閉式提問,要儘量避免。

譬如:你想去北京,還是上海?

如果對方答案並不是在這兩者之間,貿然封閉式提問,特別容易冷場。確定

什麼是確定?所謂的確定,就是別人講完他的觀點以後,你作爲聽衆,總結其言論和對方確定。

習慣性確定,在傾聽過程中,是對對方最好的尊重!

譬如,他人說完一段話,你可以做個如下總結:

兄弟,我跟你確定下,你剛纔提到了3個疑問:a.....,b.....,c.....,不知道我理解的是否正確?

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爲溝通中,人們也不知道對方是否在傾聽自己的話,通過重複他的觀點,能夠給他安全感,潛臺詞就是:我認真聽到了你的訴說!

在溝通過程中,千萬不要覺得囉嗦或者多此一舉,多重複對方的觀點,只會讓彼此更貼近。認同

認同就不用說了,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同,認同是溝通交往中最大的法則。

對方向你訴說,表達觀念,不是爲了受你的打擊的。最討厭的那種人,就是不管別人說什麼,開場白就是:你說的不對,我認爲是這樣的。

即便你不認可對方的觀點,也請學會認同,譬如,當我們想反駁對方時,可以這麼說:我覺得你歸納的太讚了,但有一小部分,可能需要調整下。

溝通是彼此交流,交心的過程,不是一場戰爭,非要爭個你死我活。即便不認可,言語上認同,照顧好對方的情緒,那纔是高情商的表現。

傾聽,讓自己明白,讓對方滿意

能言善辯固然重要,但不懂傾聽的善言者,就好似一隻嗡嗡作響的蜜蜂,讓人煩躁不堪。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希望對方把自己的話聽進去,被傾聽,是人際溝通中最基本的訴求;溝通是兩個人的事,不是一個人活,最好溝通是把舒適感留給別人——耐性的傾聽別人的訴求,精準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讓自己明白,同時也讓對方滿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