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診按太陰體質辨治,脾寒胃熱,胃氣壅滯,故治以健脾益氣,溫中散寒,清熱除痞,藥用理中合瀉心湯加減而愈。患者平素多愁善慮,“憂思傷脾”,脾傷失於健運,運化、輸布水谷精微功能失常,故見消瘦、面色不華、胸悶氣短、喜太息、口淡不渴、吐清水等脾胃虛寒、氣血不足之症,治以理中湯溫中祛寒,補氣健脾,藥用黨蔘、乾薑、甘草、陳皮。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本方用於霍亂屬中焦虛寒、寒溼內盛者,服法有丸劑和湯劑。病情緩需久服者,可用丸劑;病勢急而丸藥差者,當用湯劑。

本方在《金匱要略》又名人蔘湯,主治虛寒性胸痹病。方中人蔘、炙甘草益氣健脾,乾薑溫中散寒,白朮健脾燥溼。

後世衍化之方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爲人蔘、白朮、乾薑、炙甘草、黑附子。附子理中丸是理中丸的基礎上加附子,以溫陽祛寒,益氣健脾。主治脾胃虛寒,風冷相乘。

研究進展

本方是治療太陰脾虛寒證的主方,症見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滿不欲食均可使用;還可用於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痹心痛等證屬中陽虛寒者。現用於急慢性胃炎、潰瘍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屬脾胃虛寒者。理中湯治療淺表性胃炎

女,50歲,2013年6月7日初診。2012年8月因胃脹痞滿在某醫院行胃鏡檢查,診爲淺表性胃炎,中西藥治療不見好轉。

診見面色不華,形體消瘦,多愁善慮,喜太息,平素脾胃不好,常上腹脹滿、噁心,似有物阻塞不通,胸悶氣短,時嘔吐清水,燒心、不吐酸,口不渴,喜熱飲食,大便時幹,舌淡紅,苔白厚膩水滑。閉經1年。上腹平軟,按之輕度壓痛。

中醫診斷:胃痞(脾寒胃熱,胃氣壅滯)。西醫診斷:淺表性胃炎。

治則:健脾益氣,溫中散寒,清熱瀉痞。

處方:黨蔘,乾薑,甘草,砂仁、吳茱萸各,黃芩、黃連各,大黃,蒲公英,蒼朮,厚朴,陳皮,半夏,雞內金,棗仁,牡蠣。10劑,日1劑,水煎服。

6月19日二診:藥後諸症大減,胃舒便暢,但仍覺胃中有氣竄感,時而呃逆。上方加旋覆花(包煎),代赭石,10劑。

7月3日三診:自訴經20天治療,症狀基本消失,飲食倍增。3天前因不慎喫涼物突發胃痛、噁心嘔吐、腹瀉,即去個體診所輸液,每天兩組消炎藥,肌肉注射愛茂爾,口服嗎丁啉,2天后腹瀉停止,但仍胃中懊惱,胃脘隱痛,噁心欲吐,不欲進食,頭暈喜臥。第3天去某醫院急診,靜滴抗生素、能量合劑、甲氰咪胍等,並肌注胃復安,仍不緩解,遂又來求治。

刻診:痛苦病容,捧腹彎腰,喜蜷臥,胃隱痛喜按,噁心呃逆,口不渴,舌淡紅,苔白膩水滑,脈虛滑。

西醫診斷:急性胃炎。中醫診斷:胃脘痛(太陰病,脾胃虛寒,飲食積滯,胃氣上逆)。

治以溫脾祛寒,清胃消食。理中湯加減。

處方:紅參,生薑,乾薑,甘草,砂仁,吳茱萸,黃連,黃芩,陳皮,半夏,蒲公英,蒼朮,姜厚朴,雞內金,建曲。每日2劑分4服。

7月9日四診:告知藥後諸症已愈,爲鞏固療效,繼服上方顆粒劑7劑,日1劑,分2服。理中湯在本案中的作用分析:

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胃“腐熟水谷”功能不足,食物入胃後不能被充分消化,壅滯於胃,胃失和降,則胃脹痞滿,似有物阻塞,且噁心,吐清水。治以平胃散加味(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砂仁、建曲、雞內金)調胃和中,消脹除滿。患者平素多愁善慮,“憂思傷脾”,脾傷失於健運,運化、輸布水谷精微功能失常,故見消瘦、面色不華、胸悶氣短、喜太息、口淡不渴、吐清水等脾胃虛寒、氣血不足之症,治以理中湯溫中祛寒,補氣健脾,藥用黨蔘、乾薑、甘草、陳皮。值得思考的是,除以上兩方外,又用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辛開苦降,消痞除滿,降逆止嘔。該患者病程較長,病機複雜,病在脾胃,虛實寒熱互見,所以遣方用藥不能拘於一方一法,要寒熱並用,消補互參,方能獲效。

既往有慢性胃病史,久則勞神傷脾,爲太陰脾病虛寒久羈,此乃體質使然。初診按太陰體質辨治,脾寒胃熱,胃氣壅滯,故治以健脾益氣,溫中散寒,清熱除痞,藥用理中合瀉心湯加減而愈。三診因飲食不慎突發急性胃炎,本應從脾寒胃熱救治,然前醫屢用西藥再傷脾胃,特別是胃復安、嗎丁林均爲胃動力止吐藥,適量應用,能明顯增強胃體和胃竇部收縮,加速胃排空,達到止嘔吐作用。

《傷寒論》第277條雲:“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遂按太陰脾胃虛寒施治,因病機複雜,還有胃熱飲食積滯諸症,故治以溫脾祛寒,清胃消食。急服免煎顆粒理中湯瀉心湯加味而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