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枝湯不是發汗劑,病人服藥以後的汗出,是機體各種調節功能恢復的標誌,按中醫的話說,是熱粥的“谷氣”加上患者的“胃氣”交融的結果,是“營衛之氣和諧”的結果,是體內陰陽平衡的結果。2.常用於感冒、低熱、傷寒、結核、胃腸病、足跟痛、胸腹痛、偏頭痛、神經衰弱、神經痛、腦後生瘡、目盲、過敏性鼻炎、通身寒冷、自汗、盜汗、虛瘧、虛痢、妊娠惡阻、產後病、陽痿、遺精、風溼病、皮膚瘙癢、多形紅斑、凍瘡、蕁麻疹、小兒腮腫、小兒角弓反張及手足抽掣等屬於營衛不和者。

桂枝湯是傷寒第一方,爲羣方之祖,是經方派的代表方劑。桂枝湯藥味很少,但組方嚴謹。方中桂枝與芍藥是主藥部分,桂枝辛溫通陽,芍藥酸寒斂陰,兩者配伍能調和營衛。再增生薑、甘草、紅棗建中焦之藥,具有開胃健脾、增進食慾的作用。因而桂枝湯具有調和脾胃之功,以達滋化源、調氣血、和陰陽、調營衛的作用。

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桂枝湯方證要點

1.外感風寒表虛證:以發熱、頭痛、自汗、惡風爲辨證要點。主要症狀爲發熱頭痛、自汗惡風、身痛、鼻塞流清涕,或鼻鳴乾嘔,或寒熱往來,或下利、盜汗;舌苔薄白,脈浮緩,或浮弱,或浮虛,或浮數。

2.常用於感冒、低熱、傷寒、結核、胃腸病、足跟痛、胸腹痛、偏頭痛、神經衰弱、神經痛、腦後生瘡、目盲、過敏性鼻炎、通身寒冷、自汗、盜汗、虛瘧、虛痢、妊娠惡阻、產後病、陽痿、遺精、風溼病、皮膚瘙癢、多形紅斑、凍瘡、蕁麻疹、小兒腮腫、小兒角弓反張及手足抽掣等屬於營衛不和者。

3.體質要求:體型消瘦,肌肉不發達。皮膚溼潤而比較細膩,少光澤。腹壁薄而無力,但按之表皮較硬,腹直肌緊張。舌質淡紅或暗淡,舌體較柔軟,舌面溼潤,舌苔薄白。脈象以虛緩爲多見。容易出冷汗,汗後不舒服;容易有悸動感;容易頭昏暈厥;體力低下,容易疲勞,耐力差;容易腹痛,並呈陣發性;容易失眠、多夢;對寒冷、疼痛敏感。易患心功能不全、低血壓、血管病、消化系統疾病、營養不良等疾病。

4.凡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禁用。服藥期間禁食生冷、黏膩、酒肉、臭惡等物,以防戀邪傷正。

5.本方還必須重視給藥方法及藥後護理。

(1)藥後啜粥:服藥須臾,啜熱稀粥一碗,一則借谷氣以充汗源;一則借熱氣鼓舞衛氣,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傷正。

(2)溫覆微汗:服藥啜粥之後,蓋被保溫,取遍身微似有汗爲佳,切忌大汗淋漓。

(3)見效停藥:如一服汗出病癒,即應停服後藥。此乃中病即止,以免過劑傷正。

6.桂枝湯是古代的補益劑,凡是經過寒冷、飢餓、極度疲勞、精神緊張以後,患者出現自汗、心悸、腹痛、脈弱等情況下,均可使用。張仲景的時代是兵荒馬亂的年代,從戰場上下來的士兵,疲於奔命的難民,就是桂枝湯的最佳適應者。經過大量出汗,已經多日無法正常進食和休息,成天處在極度驚恐之中,可能是風餐露宿、飢寒交迫,這樣的人必定形容憔悴、消瘦。強烈的驚恐導致心動悸、烘熱或出冷汗,飢餓導致乾嘔、腹部陣陣隱痛,反覆出汗使得全身肌肉痠痛,寒冷的刺激又使鼻流清涕、關節痛、惡風。這就是桂枝湯證。桂枝湯中藥物都是食物中藥,甘草、生薑、大棗、桂枝、芍藥,就像今天的酸辣湯。先喝一碗,然後喝上熱氣騰騰的糜粥,蓋上被子,好好睡一覺。病人自然會微微出汗,一覺醒後,許多症狀必然減輕或消失。這就是桂枝湯的魅力。桂枝湯不是發汗劑,病人服藥以後的汗出,是機體各種調節功能恢復的標誌,按中醫的話說,是熱粥的“谷氣”加上患者的“胃氣”交融的結果,是“營衛之氣和諧”的結果,是體內陰陽平衡的結果。

7.凡病不外陰陽失調,其治療法則總是“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爲期”。桂枝湯滋陰和陽,調和營衛,合乎這一法度和原則,加減可通治內外婦兒各種疾病,故而經方家臨牀起手就是桂枝湯加減乃常有之事。

8.民間名醫唐醫易先生認爲《傷寒》書中所載,首推桂枝湯而治風,次述麻黃湯治寒、白虎湯治暑、五苓散治溼、炙甘草湯治燥、大小承氣治火,此爲六氣之風、寒、暑、溼、燥、火。並且認爲《傷寒》實爲六氣統治之書。

⊙文章內容僅供臨牀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需要諮詢的讀者,請私信或在文章的評論區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