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鄭大三附院承認“封針療法”循證醫學證據不高,將開展論證)

日前,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在頭、脖頸、腰部等穴位注藥治療腦癱”的“封針療法”受到輿論質疑。

10月22日,澎湃新聞探訪漩渦中的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鄭大三附院”)。記者看到,“封針療法”仍在進行,有家長抱着一兩歲的孩子在做治療。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多名專家表示,封針治療腦癱缺少循證醫學證據,該療法只能讓患者遭受無端痛苦。

針對質疑,鄭大三附院副院長,兒童康復科主任朱登納向澎湃新聞承認,醫院開展過臨牀研究,也做過動物試驗,“但相對來說,設計的樣本量不夠大,或者說,循證醫學證據不是很高。”

朱登納否認該療法系其老師萬國蘭首創,稱只是有所創新,他表示,“封針療法”實爲穴位注射,而穴位注射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了。

對於外界質疑,朱登納稱該療法“確實有效果”,他表示,目前科室約一半患者會採取封針治療。但朱登納未向澎湃新聞提供最新的治療有效率等數據。

朱登納表示,對於“封針療法”,醫院將開展論證,如果弊大於利,會優化、完善,甚至停掉。

副院長:封針治療符合鍼灸技術操作規範

“封針療法”全稱“位點加穴位藥物注射療法”。

鄭大三附院官網對兒童康復科主任醫師、教授萬國蘭的介紹稱,1992年,萬國蘭在國內創制“位點加穴位藥物注射”治療小兒腦癱、腦損傷缺氧缺血性腦病等,迎來了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大批患兒前來就診,“其中包括美籍華人、加拿大華人等患兒,非常有效,有‘神術’之稱”。

10月21日,“丁香醫生”旗下公衆號“偶爾治癒”發文,質疑“封針療法”沒有循證醫學證據;治療中使用的部分藥物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列入《重點監控合理用藥目錄》,被要求嚴格控制藥品處方量等,將該療法推上風口浪尖。

儘管深陷漩渦,鄭大三附院“封針療法”仍在進行。

10月22日,澎湃新聞記者在該院看到,十多名家長抱着一兩歲的孩子坐在治療室外等候。經醫院同意,澎湃新聞記者進入治療室。來自河南濮陽11歲兒童小明(化名),正坐在病牀上,由三名病友的親屬按着左肩右肩和頭部。醫生用注射器在小明頭頂注射,每注射完一針,就有病友親屬用棉球摁住鍼口。

剛注射兩三針,小明就疼得開始哭喊落淚,甚至胡亂踢腿。三分鐘內紮了十多針,治療結束。在旁安撫的明明母親眼角也溼了。

小明行動正常,但智力發育有問題,連自己的年齡都答不對。小明母親說,這是第二個療程,感覺孩子眼睛看起來比治療前“有神了一些”。

主治醫生介紹,“封針療法”看上去確實讓人難以接受,這也是禁止拍照的原因。此外,進行“封針療法”,必須家屬同意、簽字。“封針療法”每療程十次,每星期三次,根據病情,每次少則三五針,多的幾十針。

鄭大三附院副院長、兒童康復科主任朱登納表示,“封針療法”實爲穴位注射,而穴位注射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了。

作爲萬國蘭的學生,朱登納否認該療法系萬國蘭首創,稱只是有所創新。

“我們選擇穴位時,在中醫的基礎上,也結合了西醫的肌肉功能、解剖生理方面的理論。”朱登納說。

朱登納提供的一份“GB/T 21709.6-2008(鍼灸技術操作規範 第6部分 穴位注射)”國標文件顯示,穴位注射的定義爲:“以中西醫理論爲指導,依據穴位作用和藥物性能,在穴位內注入藥物以預防疾病的方法”。澎湃新聞注意到,該規範詳細規定了穴位注射的操作步驟和要求,涉及藥物種類、劑量;施術方式等。

朱登納稱,穴位注射不止鄭大三附院在用,只不過該院病人多,規模大,因此更受關注。

前述“偶爾治癒”的文章稱,最初,萬國蘭買來雞、鴿子進行動物實驗,後又在自己身上試驗。1992年10月,萬國蘭開始把這種新方法投入臨牀使用。

封針療效如何?萬國蘭發表的一篇回顧性研究論文顯示,鄭大三附院兒童康復科從1997年至2002年診治的381例腦癱患兒,通過“封針療法”,總有效率高達97.1%,其中“正常化”190例。該論文對正常化的描述是:運動、姿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與正常同齡兒無明顯差異。

不過,國內多名兒童康復科專家,以及鄭大三附院多名醫師都表示,腦癱無法治癒,只能表述爲好轉或改善。對此,朱登納解釋說,該論文發表於十幾年前,其中的“正常化”不是指治癒,應該是指“接近正常”。

“我們用現在的標準去看當時的論文,很多(表述)可能都經不起推敲。”朱登納說。

承認循證證據“不是很高”,堅稱有效

在前述“偶爾治癒”的文章中,鄭大三附院還被質疑過度治療,收治不少被診斷爲“肌張力高”的孩子。文章還引用兒科專家觀點認爲,“肌張力增高是個坑”,呼籲家長不要焦慮。

對此,朱登納稱,腦癱沒有什麼特效的治療方法,最好的就是早期干預,早期治療。早期時,有些症狀還沒有完全出現,“家長擔心孩子以後有問題,就要求干預。”

朱登納表示,其在門診上,也遇到過別的醫院認爲孩子有問題,他覺得沒問題的情況,他都讓孩子回家,以後定期複查。

“每個人的經驗可能存在差別,(對肌張力高)判斷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在全國任何醫院都會存在。”朱登納說,本身診斷“肌張力高”這樣的一個疾病,就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即有些家長沒去治,最後孩子也能發育的比較好。

而“封針療法”治療腦癱至今缺乏循證醫學證據,是目前飽受質疑的焦點。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上海壹博醫生集團發起人,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臨牀醫學博士後孫成彥,以及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王月丹,均不贊成用“封針療法”治療腦癱患者,認爲沒有科學依據。

王月丹表示,這種療法只能讓患者遭受無端痛苦。應用神經營養藥物按照穴位進行注射是否會使藥物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也沒有確切的依據。

除萬國蘭多年前所發表的論文,朱登納還介紹,2012年,該院李湘雲等醫師發表論文,論證頭皮點位藥物注射可增加大鼠腦組織MBP的表達及抑制GFAP的過度表達,並改善宮內感染早產仔鼠的神經行爲。

朱登納向澎湃新聞承認,雖然醫院做過臨牀研究、動物試驗,但相對來說,設計的樣本量不夠大,或者說,循證醫學證據不是很高,“這個我們也是承認的”。不過,朱登納表示,“我們認爲(該療法)確實是有效的”。但朱登納未向澎湃新聞提供最新的治療有效率等數據。

朱登納認爲,“每個孩子情況不同,不可能千篇一律,只能用這個方法,不能用那個方法。要做到隨機、雙盲、對照、多中心,做一個特別嚴謹的臨牀研究,真的比較難。”

此前,河南省衛健委工作人員表示,“封針療法”在當地早已存在,已注意到相關自媒體文章中的質疑,已要求涉事醫院開展調查。

朱登納表示,目前醫院還在自查。藉助這次被質疑的契機,醫院將進行論證,“(如果)覺得這個方法弊大於利,我們會去優化、完善,甚至(停掉)。”此外,朱登納表示,國家衛健委和河南省衛健委已關注此事,也會派人到醫院對“封針療法”進行論證。

肖琦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肖琦_NN67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