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羊羔壕社的“种地账”

“轮作60亩豆子套种西瓜开支:西瓜种 2桶/亩,用量120桶,单价50元/桶,合计6000元;豆子籽:6斤/亩,用量360斤,单价2.3元/斤,合计828元……”“轮作60亩豆子套种西瓜毛收入:(1)出售西瓜:大瓜 210467斤×0.3元=63140.1元,中瓜48000斤 ×0.25元=12000元,小瓜27000 ×0.18=4860元;(2)60亩豆子毛收入:60亩豆子产10800斤× 2.2元=23760元……(5)每亩平均收入71660元÷ 60 =1194.3元。”

在杨海栋所作的20多页的准旗十二连城乡羊羔壕社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原始账上,详详细细记满了这样一笔一笔关于种地的收支账目。

2017年,65岁的杨海栋和他的两个伙伴一起,在反复商量、几经动员的基础上,将自己所在的准旗十二连城乡西不拉村羊羔壕社20户人家61人的837.5亩耕地整合在一起,成立合作社,进行集中统一种植和管理,实施代耕代种这一他们之前从没尝试过的新模式。

确立了经营模式,群众从参与整合经营的村民中选举出两位种植能手负责耕种及管理,并推选杨海栋作为会计,进行专职记账,记录羊羔壕代耕代种的837.5亩地从种到收的一应开支,并及时向合作社社员全面公开。在种子肥料选用采购、地块种植、产品销售等重大问题上,他们都会组织召开社员会议进行反复讨论,最终确定合理方案并公开。

“对我们来说,这真是大闺女上轿头一回,一没经验,二没技术,怎么办、怎么办好,我们真是觉得肩上的担子千斤重啊。”聊起代耕代种起步之初,依旧能从杨海栋的话里感受到当时的压力。

“村民的土地放在我们这儿, 我们的责任非常大,要弄就得弄好,不然我们担当不起。”“种地也得动脑筋,怎么少走弯路,怎么提高效益。我们也是边走边干,从籽种到化肥,从用人用工到收割销售,我们三个人也是时常开会,三天两天坐在一起商议讨论呢。”羊羔壕社社长、也是合作社社长的杨心灵笑着对记者说。

春种秋收,一年下来,详详细细算完代耕代种的种地账,杨海栋和他的伙伴脸上,有了轻松开心的笑容。“通过代耕代种的模式,不仅解放出了61个劳动力,农民的土地不用自己操心,有人管有人种了,还实现了增收。除掉一切开支,每亩土地实现分红639.8元。”拿着账本,杨海栋的话里是满满的成就感。

对羊羔壕实行代耕代种一年来的成绩更为系统的总结则是:2017年实现总产值68.98万元,合作社内人均收入达到1.13万元,人均纯利润0.35万元,同时创造出工资性收入22.3万元,腾出劳动力17人外出打工,实现劳务收入40万元,人均增收0.65万元。

喜上眉梢的不只是杨海栋和他的伙伴,还有合作社的农民。“现在我们的地自己都不用管,交给合作社管,年底等着分红就行了,我们能安心地在外打工挣钱。”“账一公布我们才发现,有些开支我们自己都不记得了,人家可是记得详详细细,一个螺丝钉也在账上呢。对杨海栋记的这本种地账,我们合作社的农民都很认可。”合作社农民杨慧说。

当然,杨海栋和他的伙伴们的“探索”也并非全部顺风顺水。“我们搞土地轮作,种了380亩山药,这个赔钱了,平均每亩赔了将近660块钱。”合作社的杨心灵告诉记者。

轮作山药赔钱的事让杨海栋和他的伙伴们认识到,“种地真的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所以,杨海栋的种地账里,也有着这样的思考和总结:

“天旱、高温、缺电少水,没有经验,没有专职技术人员指导,而且种在沙梁地上,缺乏储存设备又没打开市场,是造成轮作380亩山药赔钱的主要原因。所以,种什么必须因地制宜。”

“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于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如果管理有条不紊,收益就会显著提高。我们必须在管理上精益求精。”

今年,羊羔壕社的代耕代种又扩大了规模,正式注册了合作社,参与的农民增加到了23户,土地面积达到了1106亩,全部配套了滴灌,全程实现了机械化。“有了去年的成功经验,我们也在不断地找差距、想措施,不断改进。今年雨水好,庄稼长得好,又是一个丰收年!”杨海栋说。

“如今实行代耕代种,相当于我们三个人种着1000来亩地,这个模式可行,我还是得保证有计划、有明细、有总结地全程记好账,让农民认可,为羊羔壕达小康打好基础!”杨海栋对未来信心满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