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羊羔壕社的“種地賬”

“輪作60畝豆子套種西瓜開支:西瓜種 2桶/畝,用量120桶,單價50元/桶,合計6000元;豆子籽:6斤/畝,用量360斤,單價2.3元/斤,合計828元……”“輪作60畝豆子套種西瓜毛收入:(1)出售西瓜:大瓜 210467斤×0.3元=63140.1元,中瓜48000斤 ×0.25元=12000元,小瓜27000 ×0.18=4860元;(2)60畝豆子毛收入:60畝豆子產10800斤× 2.2元=23760元……(5)每畝平均收入71660元÷ 60 =1194.3元。”

在楊海棟所作的20多頁的準旗十二連城鄉羊羔壕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原始賬上,詳詳細細記滿了這樣一筆一筆關於種地的收支賬目。

2017年,65歲的楊海棟和他的兩個夥伴一起,在反覆商量、幾經動員的基礎上,將自己所在的準旗十二連城鄉西不拉村羊羔壕社20戶人家61人的837.5畝耕地整合在一起,成立合作社,進行集中統一種植和管理,實施代耕代種這一他們之前從沒嘗試過的新模式。

確立了經營模式,羣衆從參與整合經營的村民中選舉出兩位種植能手負責耕種及管理,並推選楊海棟作爲會計,進行專職記賬,記錄羊羔壕代耕代種的837.5畝地從種到收的一應開支,並及時向合作社社員全面公開。在種子肥料選用採購、地塊種植、產品銷售等重大問題上,他們都會組織召開社員會議進行反覆討論,最終確定合理方案並公開。

“對我們來說,這真是大閨女上轎頭一回,一沒經驗,二沒技術,怎麼辦、怎麼辦好,我們真是覺得肩上的擔子千斤重啊。”聊起代耕代種起步之初,依舊能從楊海棟的話裏感受到當時的壓力。

“村民的土地放在我們這兒, 我們的責任非常大,要弄就得弄好,不然我們擔當不起。”“種地也得動腦筋,怎麼少走彎路,怎麼提高效益。我們也是邊走邊幹,從籽種到化肥,從用人用工到收割銷售,我們三個人也是時常開會,三天兩天坐在一起商議討論呢。”羊羔壕社社長、也是合作社社長的楊心靈笑着對記者說。

春種秋收,一年下來,詳詳細細算完代耕代種的種地賬,楊海棟和他的夥伴臉上,有了輕鬆開心的笑容。“通過代耕代種的模式,不僅解放出了61個勞動力,農民的土地不用自己操心,有人管有人種了,還實現了增收。除掉一切開支,每畝土地實現分紅639.8元。”拿着賬本,楊海棟的話裏是滿滿的成就感。

對羊羔壕實行代耕代種一年來的成績更爲系統的總結則是:2017年實現總產值68.98萬元,合作社內人均收入達到1.13萬元,人均純利潤0.35萬元,同時創造出工資性收入22.3萬元,騰出勞動力17人外出打工,實現勞務收入40萬元,人均增收0.65萬元。

喜上眉梢的不只是楊海棟和他的夥伴,還有合作社的農民。“現在我們的地自己都不用管,交給合作社管,年底等着分紅就行了,我們能安心地在外打工掙錢。”“賬一公佈我們才發現,有些開支我們自己都不記得了,人家可是記得詳詳細細,一個螺絲釘也在賬上呢。對楊海棟記的這本種地賬,我們合作社的農民都很認可。”合作社農民楊慧說。

當然,楊海棟和他的夥伴們的“探索”也並非全部順風順水。“我們搞土地輪作,種了380畝山藥,這個賠錢了,平均每畝賠了將近660塊錢。”合作社的楊心靈告訴記者。

輪作山藥賠錢的事讓楊海棟和他的夥伴們認識到,“種地真的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所以,楊海棟的種地賬裏,也有着這樣的思考和總結:

“天旱、高溫、缺電少水,沒有經驗,沒有專職技術人員指導,而且種在沙梁地上,缺乏儲存設備又沒打開市場,是造成輪作380畝山藥賠錢的主要原因。所以,種什麼必須因地制宜。”

“任何事情的成功與失敗,決定於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如果管理有條不紊,收益就會顯著提高。我們必須在管理上精益求精。”

今年,羊羔壕社的代耕代種又擴大了規模,正式註冊了合作社,參與的農民增加到了23戶,土地面積達到了1106畝,全部配套了滴灌,全程實現了機械化。“有了去年的成功經驗,我們也在不斷地找差距、想措施,不斷改進。今年雨水好,莊稼長得好,又是一個豐收年!”楊海棟說。

“如今實行代耕代種,相當於我們三個人種着1000來畝地,這個模式可行,我還是得保證有計劃、有明細、有總結地全程記好賬,讓農民認可,爲羊羔壕達小康打好基礎!”楊海棟對未來信心滿滿。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