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由龍巖市新羅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杭縣藍溪鎮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龍巖書畫名家助推鄉村振興採風寫生活動在藍溪鎮舉行,近30名龍巖市書畫家及企事業單位代表走進藍溪鎮,在這裏親近自然,呼吸清新空氣,領略鄉野魅力。

△勝運橋前合影留念

當天陽光明媚,東風滋潤下的藍溪鎮生機盎然,滿眼翠綠,一幅山水田園風光惹人喜愛,正是春日尋芳的好去處。循着“鄉愁古渡”項目這條風景線,大家步行參觀了載豐溪、勝運橋、丘復故居等自然人文景觀,在有關負責同志的介紹下,一邊拍照留念,一邊瞭解景觀背後的歷史文化底蘊。

△參觀丘復故居

“看到這裏的溪水、古榕樹、水車,就想到了有名的雲水謠”。儘管受連日陰雨天氣的影響,溪水比較渾濁,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還是備受青睞,獲得陣陣點贊聲。參觀完“鄉愁古渡”項目後,大家來到集鎮周邊的老街和農貿市場體驗有別於城市消費方式的農村趕集,從中感受到濃濃的鄉風民情。

臨近中午, 鎮黨政領導與大家座談,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文旅融合、歷史文物保護、傳承紅色文化、政企合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特別就藍溪鎮種植規模大的青梅產業發展問題,從產品深加工、培育賞花節、採摘節等角度提出了意見建議。

落英繽紛後,梅子黃時雨。下午,大家來到載厚村青梅園採風寫生,千餘畝梅園碩果累累,呈現出一派豐收氣象。品青梅、賞梅韻、揮毫創作……青梅園多了歡聲笑語和文藝氣息,將此次採風寫生活動推向高潮。

△書畫家在載厚村青梅園創作

世界從來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不如放飛自我

去藍家度激活發現美的眼睛

讓心靈與風景邂逅

希望的田野

藍溪鎮是傳統的農業鄉鎮,交叉種植烤煙和水稻,季節不同,梯田呈現不同的景象。

陌上菸草,細雨如絲

春天的第一滴雨染綠大地物華

一輪皓月掛當空,山鎖飛霧,霧追雲霞

裊裊炊煙說盡多少農家事

△覺坊村煙田(黃榕芳|攝)

梯田一層層壘起,彷彿是祖祖輩輩的脊樑

看見犁田的夫,倒茶的婦

還有他們的放牛娃

流金的秋色,流金的稻穗,流金的田

△黃潭稻田(李映榕|攝)

黃潭河風光

流經藍溪鎮的黃潭河是汀江第二大支流,在水運時代,曾有藍姓人家在河上爲過往行人撐船掌渡,因此藍溪鎮又有“藍家渡”之稱。黃潭河也爲貨物航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藍溪鎮曾是上杭縣東南片區最大的商品貿易集散地,當地有許多渡口碼頭。

一河旖旎,朗朗晴空照碧水

綠茵深處,誰家搖楫下漁舟

微風徐徐,淺淺漣漪,打漁郎的吆喝

和着船槳的絃歌撥動歲月的旋律

△黃潭河風光(廖偉平|攝)

風裏吹,浪裏打,風吹帆動的喧響猶在耳

伴着艄公的號子,卸舟的瓊音

靠岸的泊船是否還有影子

你等等,我去問問古渡口古碼頭

△黃潭河修復的古渡口碼頭(沈衍才|攝)

載豐溪、勝運橋

載豐溪發源於太拔鎮陽巖崬的張天塘。近年來,隨着一系列水保項目的實施,有力提升了溪流及沿岸的環境。溪上有一座勝運橋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有200多年曆史,是上杭縣單孔跨度最長的石拱橋,光緒年建有五層八角魁星閣鎮壓橋上,現存的魁星閣爲1998年重建。

就像是剛睡醒的美人兒

昨日它懶起畫眉,今日它弄妝梳洗,

愛它日漸廣闊的胸懷和返璞歸真的容顏

澄明時的疏影,流動時的淺歌

△載豐溪整治以後景色宜人(沈衍才|攝)

溪上小橋,依偎着人家

200多年的守望,200多年的思索

200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打

化身石橋的那一刻

總是想,你會不會有一天從橋上走過

△勝運橋(沈衍才|攝)

丘復故居

丘復,(1874~1950年),原名馥,字果園,別號荷生,又字菏公,清末舉人,教育家,著名愛國詩人,一生著述等身,有“客家大儒”之稱。丘復提出“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是藍溪鎮明強中學的辦學思想,也是勉勵藍溪人的精神力量。丘復可謂是藍溪鎮的文化名片,“念廬”是其宅居名。

儒學千年,文化的積澱,文明的傳承

要有真人真事

從抱着書本朗讀之乎者也開始

風雲中聰慧過人成爲敬仰的人物

在一條溪畔的二層民舍裏

他只告訴你

“念祖惟修德,廬田在力農”

平平淡淡中總是比別人勤苦一點

石門桃源

藍溪鎮馮石村村口險峻,有如一塊完整的石頭被劈開一條裂縫,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村內環境優美,宛如世外桃源,當地人稱其爲“藍溪鎮後花園”。

木與石的依戀

總是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千仞之壁,爲你打開一扇門

從此投入了它的懷抱

△石門景(沈衍才|攝)

芳草鮮美,竹木森森,屋舍幾處

風中悠然的雲在夢中浮動

時光還是閒處好,如陌上野鳥,山中閒客

△馮石村景(童曉丹|攝)

梅韻

藍溪鎮載厚村的梅產業規模大,共有1800餘畝,近年來陸續種植芙蓉李、柑桔等特色水果,增加村民、村財收入的同時,向發展農旅結合邁進。

坡上有梅,豔芳千畝

在最蕭索的季節

看它起花蕾,看它花綻開

看它蜂團蝶陣

在泛白的山頭

溫暖了整個冬天,馨香了人的故里

△載厚村梅花園(王衛平|攝)

撰文|沈衍才

來源:美麗藍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