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棲思訪圖》

「小二畫嘮」項聖謨《巖棲思訪圖》(2018.9.4)

作者:明,項聖謨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手卷,明代項聖謨的《巖棲思訪圖》。

說到手卷,它是中國山水畫的一種常用裝裱形式。人物畫和花鳥畫也都有的。它很好玩,很好看,也很有意思。但在某些電視裏面它會很搞笑,不論橫着和豎着的卷軸,不能兩頭都有軸頭。

在《延禧攻略》裏面,皇帝拿着兩個軸頭打開看,這個太逗了。這是場記或者劇務不瞭解造成的。像我們的手卷,是一頭有軸頭,另一頭是木杆的。

手卷不是完全打開去看的,比如十米的手卷,不是一下子都打開去看。比如,乾隆在西暖閣三希堂那麼大點地,是無法完全打開看的。而是一點一點的去品位着看,同時自己也慢慢的琢磨,爲什麼這樣?爲什麼那樣?

所以,手卷是很講究的,畫的人是專家,看的人更是專家。因爲打開看的時候,不是全部通篇打開看的。

我們看的美術展覽,都是掛在牆上。兩米三米的畫,離近了是看不出效果的,需要你離着七八米的時候才能看出效果。這樣做它忽略了細節,而是考慮的是效果,大的效果。

所以古人畫手卷的時候,更注重的通篇的整體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對細節的把握和處理。

而且,山水畫中的細節處理,往往能表現整張畫的面貌,而且不同的人,對於細節的處理,是不一樣的。

比如昨天講的畫,是不停的打點。而點的處理,也是不一樣的,都是有講究的。今天我們看看項聖謨的《巖棲思訪圖》,是怎樣進行處理的。

老項家在我們的小二畫嘮裏面,出現的次數是很多的。從他的祖父,到他的父親,到他自己和他的叔父伯伯們,項家可謂是明朝的一個名門望族。而且項家是收藏界的第一,所以項聖謨生下來的時候,看到的東西都是好的,畫出來的作品也是不錯的,下面我們就一塊一塊的看一下。

「小二畫嘮」項聖謨《巖棲思訪圖》(2018.9.4)

之前我也畫過手卷,畫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想一個通篇。既有前景,又有遠景,往後畫的時候,只有中景了,或者一塊大石頭,把手卷直接撐滿了。

這樣,通過不同的圖示,讓手卷更豐富。比如如果說,永遠都是前景,都是幾棵樹,那就沒有什麼看頭了。如果全都是滿滿的山,沒有一點空隙,沒有氣息感,是很難受的。

所以畫家在畫手卷的時候,一起手,都是非常豐富的,有前景,有中景,也有遠景。或者前景直接連着遠景,讓畫的層次非常豐富,不讓人感覺突兀,一開始一定要完整,保留繪畫的完整性。

也就是說,當我們打開手卷,除了前面的題跋,手卷一定是完整的一張畫。

「小二畫嘮」項聖謨《巖棲思訪圖》(2018.9.4)

我們來看一下卷首,作者在處理的時候,不惜把後面的樹,只畫樹幹,加一些點,連樹梢、樹枝都砍去。

但是,一定要在前景上,做足做豐富。在起手上,一定做足做豐富。

做足做豐富的表現是作者在用墨的把握上,是非常小心的。尤其是用重墨上,它有一個表現,只表現在樹的樹幹上,和石頭的外輪廓上。並且,外輪廓是高的,比較重要的幾個點,用的比較重的墨。

而且,爲了表現前景的豐富,畫家在畫樹的時候,用了好幾種畫法。葉子用了點葉,也用了夾葉的畫法。而且最上面,也有鹿角畫樹。

我們在芥子園裏面講過,畫鹿角樹的時候,放在其他樹的最上邊,這樣顯示的比較好看。並且,爲了表現鹿角樹的層次,其墨色使用也是不一樣的。前面重,後面的一層、兩層,這樣的話,讓人感覺後面是密林一樣。

「小二畫嘮」項聖謨《巖棲思訪圖》(2018.9.4)

就是這裏了,就像之前講樹一樣。一定要厚,如何厚呢?要有虛的東西,不能光實,實就顯得單薄。厚的話,就虛一些,東西多一些,虛虛的,自然而然的,層次就厚起來了。

像我們看的,在夾葉上,配上鹿角樹法,並且使用了三種墨色的鹿角樹法,讓我們感覺後面很厚。很厚的話,自然而然的,相應的體積感和深度就出來了,密林的感覺也就出來了。

再來看樹的主幹,爲了凸顯樹的姿態,在畫的時候,作者也是很講究的。對於外輪廓,用黑線黑墨勾了出來,而大家注意一下,在勾的時候,黑線左右不能一樣重的。比如前面的兩棵樹,一定都是左邊線粗一些,右邊的線細一些,爲什麼這樣呢?

原因在於,雖然那時候,不是特別講究像西方畫的素描關係,但是還是講究凹凸關係的,講究背光受光的。揹着光的時候,粗一些,迎着光的地方,細一些。這樣做一個對比,這些個細節,也需要大家注意一下。

「小二畫嘮」項聖謨《巖棲思訪圖》(2018.9.4)

起手看了樹,緊接着看石頭。石頭形狀非常多的,層次不一樣,並且曲徑通幽。還有呢,一個樹條,一個橫條,表現山的寬大險峻,這個是很難的。

畫家用了一個聰明的方法,在畫的時候,橫條,就是用寬來表現,表現山的高。

「小二畫嘮」項聖謨《巖棲思訪圖》(2018.9.4)

「小二畫嘮」項聖謨《巖棲思訪圖》(2018.9.4)

這個被我剖析成了幾塊,1、2、3、4,先來看紅色的部分。我們講石分三面,大的這塊,他直接給它分成三面了。

這1面2面,中間立起來的這塊,就是最高處,最突出的,離我們最近的大石頭。以它爲中心,所有的石頭,都往後推。最頂上,3這一塊,山脊上這個一個面,山的立體感就出來了。

石分三面,怎麼分?中國人就用這種方式來分。懂幾何的朋友,都知道,這就是一個立方體。每一個立方體,最多隻能看到它的三個面,這個三個面是最直接的,表現山的高大雄偉。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長卷看山,只通過一個角,就能表現出它的氣勢恢宏,這也是古人聰明的地方,有意思的地方。

而且在畫手卷的時候,它有一個特點,畫滿,畫出去,沒畫完,會讓你有一種浮想聯翩的感覺。這也是中國畫的一種意境。

在畫的時候,畫了1、2、3的整個立體,不僅要畫立體,還要配上4,4是畫上遠的地方,告訴你後面還有東西。

4往下呢,也要配點樹啊。既要有石,也要有樹,這是一種搭配。底下呢,還有密林,並且曲徑通幽,還要有路。進山一定是要有道路的,起到一個引子的作用。

引子是什麼呢?從開始的卷首,你看了平坡,看了樹,連過來,讓你的眼睛有一個帶入帶出的過程。帶入就是這條路,帶你進入層層的雄偉的大山裏面。

這也是我們中國畫裏面爲什麼要畫人、畫路的、畫一個房子的作用,雖然只是一個個的單體存在,但其實是給觀者起一個帶入帶出的作用。這也是手卷表現大山的一個方式和方法。

「小二畫嘮」項聖謨《巖棲思訪圖》(2018.9.4)

反過頭來講,畫一些石頭,如果不畫些樹,也是缺點什麼的。所以畫山的時候,一定是要配樹的。樹既然配到了山上,是不能搶你主要表現的東西的。

不過要注意,樹不能大也不能小。最關鍵的是,墨色不能搶人家。所以,畫家用了夾葉法畫的樹。如果用點葉法畫樹,這張畫就完蛋了。因爲石頭是一層一層的,用了那麼重的淡墨,用了點葉法去畫,會搶了石頭的。

「小二畫嘮」項聖謨《巖棲思訪圖》(2018.9.4)

所以呢,作者就把樹用夾葉法畫的,畫了一個個小圈圈,沒有份量,和石頭形成一個整體,融合在一塊。

「小二畫嘮」項聖謨《巖棲思訪圖》(2018.9.4)

然後呢,過了這個石頭呢,又是一個平坡了。平坡之後呢,就是這六棵松樹了。它的姿態是各有不同的,位置也不一樣,是適合大家去練習的。

「小二畫嘮」項聖謨《巖棲思訪圖》(2018.9.4)

最後是長卷的收尾處,出現了房子、籬笆,有人生活的地方。作者是刻意去用的淡的顏色,融爲一個整體。這一塊在畫的時候,做一個簡單的收尾。但收尾,並沒有刻意去強調哪一塊,而只是讓這個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融爲一體的,而不是突兀的表現出來。這也是中國山水畫注重的天人合一的一個地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地方。

中國建築和中國繪畫是一樣的,中國的建築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比如故宮,它沒有一點是單獨存在的。就是太和殿再大,單拿出來,都不是那麼的雄偉壯麗。它表現的是羣落制的,集合成一大塊,這樣才顯示出它的氣勢。

而西方的建築,是單個的,獨立的。比如美國電影,講究個人英雄主義,所以大的表現是獨立的。還比如埃菲爾鐵塔,某某大的碉堡啊,城堡啊,都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與中國的思維理念不一樣的。

所以中國畫講究天人合一的。雖然這樣說,但是在繪畫重如何體現,就是人和房子這些東西永遠都是搭配使用的,就像一個配角一樣。中國人永遠把天和地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人只是作爲點景人物存在的,沒有過分誇大人的作用。

這是這張畫的一個情況,也就不多聊更多了,大家要慢慢的消化一下。

大家也可以拿起筆來畫一畫,光聽光講是沒有錯的,提高眼界,但是想提高畫畫,手一定要拿起來,拾起來,親自動手畫,這樣自然而然就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和眼界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