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邊是許諾孩子美好未來的高檔洋房,

右邊是幾代都逃脫不了貧窮怪圈的底層社區。

“貧窮”與“富有”相差僅僅幾公里,但幾代人都無法逾越的情況,在整個美國不斷重複。

原來一個人是窮,是富,是失業,是進監獄,早就寫在了他的郵政編碼中。

你生活的社區,預言了你的一生。

The Opportunity Atlas 是一項由美國人口普查局、哈佛大學和布朗大學共同合作的項目。

他們收集全國1978- 1983年(年齡爲34-40歲)出生的人的聯邦稅收信息,研究在美國不同社區長大的孩子的出路。

這項看似普通的人口調研,無意間揭示了一幅美國“貧困和財富”的趨勢地圖。

下面這兩張地圖通過顏色區分了美國各個地區的狀況。

紅色越深,貧窮的密集度越高;藍色越深,高收入的人越多。

不難看出,在美國窮人和富人是分區的。在南部長大的孩子似乎擺脫不了貧困的窘境,而在北部長大的孩子似乎擁有更加蓬勃向上的未來。

孩子長大後最可能成爲富人的100個美國社區:

圖中粉點爲100個最可能成爲富人的社區

圖源:The Opportunity Atlas

孩子長大後最可能成爲窮人的100個美國社區:

圖中粉點爲100個最可能成爲窮人的社區

圖源:The Opportunity Atlas

再細看地圖中的粉色原點,

“孩子長大後最可能成爲富人的100個美國社區”,他們絕大部分集中在東岸和北部地區,還有一些在舊金山。

而“孩子長大後最可能成爲窮人的100個美國社區”,大部分坐落在中部和南部。

如果我們將地圖的比例尺擴大,這種貧富分區的現象,也出現在不少城市中。

比如在匹茲堡,Larimer是一個非裔社區。在這個社區長大的孩子的年收入穩定在$17,000-$22,000之間,這些孩子的入獄率爲3.5%-7.4%。

但是,與之相距僅僅10英里的白人社區Mt.Lebanon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平均收入比前者高出3.7倍左右。而入獄率也不足1%。

或許你會覺得10英里的距離還太遠,不能說明問題。

那一條鐵路的距離呢?

圖源:The Opportunity Atlas

在佛羅里達州好萊塢市(不是加州的呦)有一條鐵路。

鐵路左邊Emerald Hill社區長的大孩子,他們平均年收入爲$65,000-$67,000,入獄率不足1%。

鐵路右邊Liberia社區長大的孩子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年收入的中位數只有$20,000,不足全美平均年收入$49,192的一半,但入獄率卻高達5.7%。

除此之外,Atlas的數據還顯示,那些出生在貧困社區,但是童年時期就搬離的孩子,在35歲時的年薪比成年後搬走的人多$9000。

這種差異已成爲一種普遍現場,在西雅圖,達拉斯,芝加哥、亞特蘭大、洛杉磯等無數美國城市複製黏貼。

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

佛羅里達好萊塢的城市管理員表示,在上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Liberia地區正在建設鐵路。修建鐵路的非裔工人便漸漸定居下來,組成了Liberia社區。

Liberia社區的房屋

圖源:Google 地圖

相比之下,Emerald Hill 興建於上世紀70年代早期,目標人羣就是富裕的猶太人和意大利居民。

正因如此,城市後期更是花費重資爲Emerald Hill提升基礎設施。他們有更好的水,更好的下水道,更好的照明系統,更好的道路設施。而另一邊又窮又舊的Liberia則鮮有人問津。

Emerald Hill 社區的房屋

圖源:Google 地圖

一個社區擁有越多的富人,這個社區擁有的資源也就會越多。當一個地方越窮,等待她的將會是更窮的結果。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讓他多餘;沒有的,連他僅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馬太效應。

任何個體、羣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簡單來說,就是“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圖源:Karthik Suresh

在這場不公平的“土地劃分”中,窮人社區只是被剝奪了硬件條件嗎?

不,他們還被剝奪了脫貧的可能。

之前有一部紀錄片叫《人生七年》。片中追蹤了12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的人生,每各7年,都再重新採訪這些小孩。

人們發現到了最後,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而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但是裏面有一個叫Nick的小孩,出身貧苦,但是通過自己的奮鬥變成了大學教授。

就像片中的Nick,貧困社區也是有“漏網之魚”。

在窮人社區中,有一些孩子,他們衝破瓶頸,走了出來。

但殘酷的是,這些貧困社區走出來的“有錢人”,在20年間都陸續從原來的地方,搬到幾公里外、那些資源豐富的的富人社區。

原本,他們可以成爲一個社區的楷模與希望。但畢竟他們也要爲以後考慮,希望爲下一代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改變命運的人都將離去,無力改變的人會世代留下來。

或許,這纔是這些地方越來越窮,無法真正翻身的原因。

一項關於基因與經濟學交叉的新研究顯示,在智商相當的情況下,富人的孩子取得成功的可能要遠遠大於窮人的孩子。

數據顯示,在同樣擁有超高的潛力的前提下,高收入家庭子女的大學畢業率爲63%,但這一數據在低收入家庭子女中僅有24%。

同樣,當天分都不足時,高收入家庭子女的畢業率依然高於低收入家庭。

也就是說,窮人並不會比富人智商低,但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因素往往是這個人“所擁有”,並非“沒有的”東西。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年少時“擁有的”與“沒有的”,往往取決於父母。

圖源:《This is Us》劇照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Nicholas Papageorge教授告訴華盛頓郵報,有錢人家的父母更喜歡讓孩子喫健康的食物,更喜歡給孩子的未來發展而投資。而這些都是居住在貧困社區的父母很少想到的。

這讓小編想到曾經風靡一時的“寒門貴子”理論。

寒門出身的孩子,越來越難在當下的社會,僅憑赤手空拳打出一篇天地。

2017年北京的高考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說: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很多教育資源是一些偏遠地區學生享受不到的,現在到處都是又厲害家裏又好的學生。

圖源:視頻截圖

但生活中總有槓精。

一位網友回憶說,在一次坐出租車時,司機說到自己一個牌友家的孩子。父母下崗,拿低保,孩子從小在麻將桌旁寫作業,最後考上了華中科技大。

“什麼父母培養,都是扯淡。孩子不是學習的料,怎麼都沒用。”

這種概率極低的事件,在一些“寒門”中往往被父母極力推崇。

“寒門難出貴子”的原因是因爲階級的固化,貧富社區的問題是因爲社區固化,但我們很難不把這兩者聯繫起來。畢竟,貧富社區就是兩個階級的縮影。

圖源:新浪財經

六神磊磊曾說,真正可怕的不是階級固化,而是智商固化。

當生活在貧困社區的人們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是環境資源的不對等,沒有發現是教育的不均衡,沒有認識到造成一代又一代重複“貧困”的真正原因是自我侷限時,或許纔是最可怕的。

因爲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去承認,

“優秀”是一種傳承,是幾代人的努力,而不是意外或者運氣造就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