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中,不同階層的人有各自不同的苦楚與無奈——窮人需要爲一日三餐發愁,而有錢人則要考慮如何維持家業,總之各有各的無奈。而對於立身處世,窮人和富人的處事經驗也截然不同,比如這句話就是典型:窮不走水,富不涉淫。

現代人有所謂“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營銷。但是真相是,富人的經驗不一定適用於窮人。比如說貸款創業,富人首先有一套運營的技巧和經營,而後纔會貸款創業,而窮人盲目照搬富人這個經驗,只怕富還沒致,自己先深陷泥潭。古人也意識到這一點,於是根據貧富條件不同,總結出不同的人生經驗。

先說“窮不走水”。在《聊齋》裏面,有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清朝的廣西,發生了一個怪現象:那就是連續十多年,都有外地客商在過河的時候莫名其妙失蹤。當地官府接到報案,但總是因爲沒有調查線索而讓案件擱置。後來新來一位地方官,通過特殊渠道瞭解到,這十多年失蹤的客旅,都在過河的時候,被艄公給殺害了。艄公殺完人以後,將被害者的肚子割開,而後填入石頭沉入水底,這樣,可以保證讓被害人活不見人死不見屍。《聊齋》的作者蒲松齡先生是山東人,對於這件發生在廣西的往事想必也是道聽途說,但是,在古代,水路不太平,時常容易遇到水匪,這倒是一個事實。而窮人趕路的時候,如果走陸路繞遠,就會考慮走近路從而節省路費和盤纏。有時候在水路較近,他們會選擇走水路,但是這個選擇很容易不慎遇到水匪,最終近路沒有遇到,反而賠進去自家性命,因此古人不主張窮人爲了趕路而走水路,因爲這樣容易因小失大。

再說“富不涉淫”。很多人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會理解成有錢人不要留戀煙花之地。從價值觀角度來說,這個價值觀是對的——因爲留戀煙花之地會成爲悲劇的開始。但是,“富不涉淫”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並不是如此。所謂“富不涉淫”的“淫”指的是貪得無厭。所謂“富不涉淫”的意思是,一個富人不要過分沉迷貪得無厭。因爲人生在世的核心在於幸福度。一個被貪慾奴役的富人,很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一樣,從事永遠沒有結束的勞役。這種心態會給富人帶來痛苦,讓富人事實上成爲慾望的奴隸,其幸福指數,也並不比窮人高。因此古人主張一切適可而止,包括在賺錢態度上——畢竟即便擁有金山銀山,自己的人生也不過幾十年,何必那麼看不開。

在當下,交通十分便利,治安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因此所謂“窮不走水”,可以視爲過時的經驗,不過引申意義上,窮人子弟不要因小失大這一經驗,還是值得借鑑的。而“富不涉淫”,則是永恆的經驗——畢竟,時代再怎麼變,總會有人因爲慾望迷失自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