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80後一代來說,受獨生子女政策影響,對於多子女家庭中產生的很多現象,已經難以體會了。古人認爲多子女的家庭,存在着優勢:比如老人在養老方面,因爲兒女衆多,可以保證養老壓力受到分攤,但是,劣勢也存在:比如老人針對兒女的很多行爲,有時候會難免出現“厚此薄彼”,甚至引發矛盾。因此,時常有人說起這樣的一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

在過去,有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說法:現代人認爲父母和子女甚至兄弟之間如果差了三歲以上,就會存在代溝現象,而代溝難免產生誤會。因此,管好一個家不容易。而有時候,在多子女家庭,父母難免會在對待子女的態度上,存在客觀上的不公平現象——比如在過去農村,兒子在家裏的地位和待遇,總體比女兒要好,而上文俗語便是這種現象的生動體現。

先說“老人是條龍”。這句話在現代社會很難感受到。因爲現代社會是後工業社會,子女在外打工和父母相處時間較短成爲主流現象,因此子女的一切往往自己做主。而在過去農耕社會里,一切都講究以老爲尊這個傳統。甚至過去還有這樣的說法:媳婦熬成婆。意思是做兒媳婦起初要伺候婆婆,等到兒媳婦老了,成爲婆婆以後,就可以讓人照顧自己了。所謂“老人是條龍”,可以理解成在農耕社會,老人對家庭具備絕對的管理權威。而古代法權對這種現象給予肯定。這從法律上確定了老人在家中的地位,確實和“龍”一樣,至高無上。典型的例子:漢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裏面,焦母對兒媳婦十分不悅,而兒媳婦劉蘭芝只能選擇默默忍受。按照現代觀念來看,很多人認爲焦仲卿是個“媽寶男”,但事實上,在古代,老人在家說一不二是一種常態。

再說“向誰誰家窮”。這其實涉及到教育成長問題。現代的學前教育學研究證明,對於孩童的性格產生,其童年心理十分重要。一個孩子如果打小受到過分優待(可以理解成溺愛),那麼,就會養成任性的性格,對於任何人來說,任性其實都可能導致自己支付自己承受不起的成本。比如春秋時代的晉靈公和南北朝時期的劉宋皇帝劉子業就是例子。他們對天下人任性,最終導致大臣反抗,晉靈公和劉子業都賠上了性命。作爲君王,尚且沒有任性的本錢,更何況尋常百姓?因此,在多子女家庭中,如果老人偏愛一個孩子,很可能導致孩子對老人產生依賴性,甚至養成任性的性格,等到長大後,這種性格會產生負面作用,從而導致孩子的生活處於窘迫狀態。

其實如何教育子女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畢竟人類需要繁衍生息,就會涉及到子女教育的問題。不論多子女家庭還是獨生子家庭,過分溺愛子女,都會給子女養成不好的性格,因此本文的俗語依舊有值得警醒的地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