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道德经》中的4则千古智慧,让你为人处世,更上一个境界!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千年智慧哲学作品,文本中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今天的我们应该放慢脚步,品味道家哲学思想,感悟生命的真谛,‍寻回心灵的宁静!

一,智者之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翻译】上等的人是听到好的道理,就努力去干去了,中等的人听到好的道理,是一边干一边怀疑,最糟糕的人听到好的道理,开口就是骂。

【感悟】 这个“士”原本指读书人,这里指不同素质的人。越聪明智慧的人听闻了道,立即就心领神会,而且马上就去实践的人。而般般智商的人听闻了道,也就是将信将疑,半信半疑,这种人对“道”不是完全领会,没有全部感应,这是“中士”。当越是愚蠢的人听闻了道,只会对此予以嘲笑。若是道不被愚蠢的人嘲讽,这是“下士”。这三种人的区别标准就是“道”。

二,治国之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德经.第六十章》

【翻译】治理大的国家要想做小鱼、小虾一样,不要来回翻腾,不要开膛破肚,不要折腾,要用规律去治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中的神神鬼鬼就会消失。

【感悟】“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流传极广,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家们。车载说:“这一段话就治国为政说,从‘无为而治’的道理里面,提出无神论倾向的见解。无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书无为的主张在政治上的运用。如果治理国家是在用邪门歪道,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沉渣泛起,各种妖魔鬼怪全来说话。治理一个国家如此,管理一个企业何尝不是如此。

三,为人之道‍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翻译】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感悟】“不争”的政治哲学。老子通过大国与小国的关系,讲了“大者宜为下”的道理,也讲了“圣人”也要“为下”。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处下、居后,这样才能对百姓宽厚、包容,就好像居处于下游的江海可以包容百川之水那样。江海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王呢?老子回答说,很简单啊,因为江海比别人低啊,所以千江万河归大海。想想,我们做人,也是这个理。

个人认为老子是一个极富摇滚精神的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老子说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多好啊,国家不太大、人不多,大家不是不想和别人打交道,而是没这个需求。个人觉得在一个小地方,把我们所需求的事情全都解决了,我们就不需要舍近求远了。

四,处世之道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翻译】圣人不攒那么多东西,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感悟】 老子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处世之道要知道,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先舍才能后得,这个道理不少人知道,但遇事就难以做到了。其实,想明白了就会发现,舍与得,给予与获得,是同时存在的两个方面。给予的同时也就是在获得,坚持不断地给予,就一定会有大收获。

我们要清楚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我为这个“不争”解读了三个含义,就是不争结果,不争论,不为别人的评价而恼火,这样,你就自由了。

在现在社会中,我们周边经常满耳充斥的都是“竞争”、“竞争”、“竞争”,要竞争,就必须得到,甚至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社会资源的匮乏,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使得我们习惯于竞争性思维和零和思维。殊不知,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规律恰恰是相反的,你不争,谦让,给予,一心一意地去做事,反倒会得到的更多。就算一时得到,也终有一天“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有一些小人锱铢必较,争而不为,一天到晚争来争去,常常什么都得不到,这个就是处世之道精华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