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不斷升級貿易戰,利用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打壓多家中國企業,引發國際社會關注。這不僅是美國向中國施壓與訛詐的一種伎倆和手段,背後還藏着更深層次的戰略意圖,就是打算通過對中國部分企業進行高端技術封鎖,限制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進而限制中國經濟的結構升級。

美國打着如意算盤一意孤行,能帶來多大的“殺傷力”呢?毋庸諱言,貿易戰沒有贏家,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戰,對雙方企業都會有傷害,表現在中國企業身上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因爲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會直接導致產品訂單的減少,造成部分企業業務量下滑;

另一方面,美國會直接對中國部分企業進行高端技術封鎖、設置禁令、念起“緊箍咒”。但總的來看,不利影響有限,風險是可控的。

影響有限、風險可控的判斷,來自黨和政府營造的更加有利的大環境。自中美貿易摩擦發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從減稅降費、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降低企業成本,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並對減稅降費、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等工作進行了部署。這些緊鑼密鼓的工作,也印證了幾個月前我們的表態:不希望看到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但也做好了應對各種可能的準備。這個“準備”,不僅是怎樣有理有據有節地“打回去”,還包括怎樣防禦對方的“拳頭”、化解對方的招數。對此,廣大企業要有充分的、堅定的信心。

影響有限、風險可控的判斷,還來自企業可以在練內功、闖難關上大有作爲。面對美國的肆意傷害,中國企業當然不能只是被動挨打受氣、無所作爲,而是要拿出應有的韌勁和拼勁。

其一,以當前的困境倒逼自己,在自主創新上下功夫,一門心思搞研發,通過強化管理、加快創新等,儘快將主動權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

其二,“東邊不亮西邊亮”,外貿企業出口美國受限,就儘可能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加大“一帶一路”周邊市場等的份額。

同時,還可以多開發適合國內市場的產品,畢竟中國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做後盾。只要企業堅持在深化改革中謀求新動力、在擴大開放中搶抓新機遇,就能夠開闢浴火重生的新境界。

有黨中央堅強領導、精心部署,有企業的處變不驚、從容應對,一定能渡過難關。而且,經過了這次風雨的洗禮和磨鍊,中國企業一定會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新聞多一點

年內大豆進口有望減少千萬噸以上

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在走訪相關行業專家、綜合分析國內外市場形勢後發現,通過推廣低蛋白日糧配方、增加雜粕進口、擴大國內生產等措施,2018年內我國大豆進口量有望減少1000萬噸以上。

推廣低蛋白日糧飼料配方可實質性減少大豆需求

目前,我國正在全國生豬、肉雞和蛋雞養殖中推廣應用低蛋白日糧技術,通過添加氨基酸,降低豆粕等蛋白原料添加比例,而不影響生產性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印遇龍的研究表明,豬在不同生長階段飼餵低蛋白日糧(蛋白添加比例降低3%)並補充四種限制性氨基酸後,豬肉產量和質量不受影響。據廣東恆興飼料實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海濤介紹,目前我國賴氨酸生產能力充足,而且使用低蛋白日糧配方技術,可以減少約5%至7%豆粕消費需求,摺合大豆約500萬噸。因此,通過低蛋白日糧飼料配方減少我國對大豆的實質消費需求,是可操作、可持續的。

增加雜粕進口可有效替代大豆進口

飼料中的蛋白原料不僅只靠豆粕,也可來自其他雜粕,如菜籽粕、棉粕、葵仁粕、棕櫚仁粕等。當前,飼料中豆粕使用比例高,價格便宜是一個主要原因。隨着豆粕價格上升,選擇其他替代品將變得經濟可行。上海匯易諮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諮詢師李強介紹,2018年全球除豆粕外,主要粕類產品出口前三大品種依次爲棕櫚仁粕、葵仁粕和菜籽粕,其中,棕櫚仁粕出口723萬噸,葵仁粕出口684萬噸,菜籽粕出口613萬噸。而我國目前棕櫚仁粕、葵仁粕和菜籽粕的年進口量並不大,其中,棕櫚仁粕進口45萬噸,葵仁粕進口15萬噸,菜籽粕進口100萬噸,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據李強測算,今年如能增加進口250萬噸油菜籽(摺合150萬噸菜籽粕)、350萬噸葵仁粕、300萬噸棕櫚仁粕,理論上可替代約480萬噸豆粕消費,摺合進口大豆約600萬噸。

提升國產油料自給水平

當然,要緩解我國油籽油料供應受制於人的局面,離不開自身油料產業的發展。5月16日,農業農村部在新聞發佈會上透露,今年大豆種植面積將增加1000萬畝。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表示,我國長江流域約有1.5億畝冬閒耕地和灘塗,其中6000萬畝可率先利用。如果冬閒地實現一季油菜籽與一季大豆輪作,每年至少可產出1000萬噸至2000萬噸油料作物。

此外,養殖業虧損也導致對豆粕需求減少。今年3月開始,國內生豬價格迅速回落,生豬養殖利潤進入虧損區間。四五月份,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和同比持續下降,生豬集中出欄數、出欄體重等指標大幅下降,導致4月至6月國內豆粕消費同比減少1.3%。預計未來幾個月豆粕需求還可能繼續低於去年同期,這將持續抑制國內大豆消費需求。

其他人都在看

編輯 / 李靜

來源 / 經濟日報(記者華實、劉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