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安倍“俯瞰地球儀外交”開啓2.0版

文/笪志剛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在對歐美六國進行穿梭訪問。從2012年上臺後提出“俯瞰地球儀外交”至2018年末,安倍創造了日本戰後外交的幾個第一:出訪次數73次,出訪國家和地區78個,舉行大小首腦會談60餘次。迄今,他已成爲日本戰後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任內經濟景氣週期超越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伊奘諾景氣。其中,“俯瞰地球儀外交”發揮很大作用,既是安倍國內支持基礎穩固的現實映射,也助力“安倍經濟學”搭上外交的順風車。

安倍能在複雜多變的政局博弈中走到今天,與其推出的外交政策和靈活舉措息息相關。推出“俯瞰地球儀外交”,倡導爲“積極和平主義”,安倍仿效19世紀德國首相俾斯麥的實力外交,確實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出現不少外交失算與失誤。爲此,安倍內閣重新審視近年外交變化,嘗試升級外交思路,逐漸形成輪廓日漸清晰的六大外交主攻方向,也催生了“俯瞰地球儀外交2.0版”的基本架構。

一是唯美外交底色沒有變。在追求靈活的國家戰略和安全利益的同時,維繫與美國爲首的傳統價值觀國家的外交,依然是日本外交的第一考量。

二是鄰國外交升級爲重點。調整週邊關係被納入戰略視野,對華外交成爲安倍鄰國外交務實轉型的成功標誌,這體現了日本外交的柔韌性與靈活性。

三是經濟外交成爲務實標的。外交服務於“安倍經濟學”及日本企業收益躍升前臺,深化“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中日第三方市場化合作,摸索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可能成爲突出符號。

四是協商全球治理外交浮出水面。推進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等全球性課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堅持經貿的多邊主義等,成爲“俯瞰地球儀外交”另闢蹊徑的目標。

五是亞非熱點協調外交成爲日本的外交新靶向,日本愈發重視亞非中小國家的作用,安倍任內首次出訪的亞非中小國家超過20個也驗證了這一外溢意圖。

六是“印太戰略”外交同步深化。推動美日澳印乃至東南亞發揮不同作用,凸顯了日本構築印太區域戰略聯盟、壓制競爭對手的韌勁。

與“俯瞰地球儀外交”1.0版意圖通過將觸角伸向世界,以四面出擊來塑造全球影響力和躋身“正常國家”的努力相比,2.0版意識到如果不能與地理距離如此之近、心理距離如此之遠的鄰國改善關係,那麼日本外交依然如無根浮萍一樣沒有立足之地,當然也無法邁過歷史與現實的那道門檻。日前,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在啓程赴北京參加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前,積極評價眼下的中日關係,認爲搞不好對華外交就沒有日本的亞洲外交,也就沒有日本外交的棲身之處。言外之意,執政黨和安倍內閣推動改善中日關係,開啓正常化的多元化交往,不僅是安倍外交日益圓熟的體現,也是日本世界外交的前提,對“安倍經濟學”行穩致遠也會構成有效支撐。

從這個意義上說,積極改善對華關係,融入東北亞雙邊和多邊外交,凸顯了安倍外交由聚焦廣域向打造內核的質的提升,聚焦周邊鄰國、瞄準地緣關鍵、實施戰略先手,這些都成了安倍“俯瞰地球儀外交”調整後的重點。

安倍政府“俯瞰地球儀外交”的轉型升級,離不開中日外交關係改善進而向正常化邁進的助攻。對華外交由外交向政治、由經濟向文化、由領導人向民衆、由雙邊向多邊延伸等直接或衍生出來的成果,讓日本外交收穫了以近鄰外交和經濟外交爲兩翼的諸多成果。最高領導人和高層互訪的頻度加大,中日經貿額和投資合作再度恢復升勢,旅遊拉動的民間往來不斷升溫,“一帶一路”框架下的雙贏合作,如此等等,對華外交由持續改善到關係正常化的飛躍成爲安倍靈活和務實外交的試金石,對華經貿合作及外溢效應成爲安倍經濟學的外部支撐,推動中日友好的努力也成爲穩定安倍內閣支持率的積極因素。

曾幾何時,安倍政府外交的亞太初衷是與中國的競爭,思維上是遏制優先,底線上是防範威脅,形式上的主要體現是冷淡甚至去周邊化。但現實證明,失去周邊支撐的日本外交無異於跛腳,放棄周邊也等於丟棄外交屏障,日本外交特色也無從談起。現在“俯瞰地地球儀外交”開啓迴歸或重新重視周邊的努力,對日本外交和經濟走勢是好事,對東北亞周邊外交與和平、乃至亞太通商合作也是利好。

當下的日本外交是價值觀外交、實力外交、靈活外交等多棱鏡的適時調整和組合,推動中日關係步入正常化既是其鄰國外交、經濟外交的靈活體現,也是彰顯其獨立外交、實現以順勢而爲謀求日本區域外交及經濟合作利益的最大支點,不管是從兩國恢復邦交正常化以來的較長時間維度觀察,還是從雙方國家繁榮和民衆福祉進步的角度,抑或從推進兩國經濟、文化、體育、青少年交流的實務層面,這一支點無疑能長久夯實化威脅爲協調、化競爭爲合作、化對立爲友好的中日新共識。

開啓“俯瞰地球儀外交”2.0版無疑是一個正確選擇,雖然今後還可能會面臨有形無形的修正或考驗,但期待它能一直朝着符合中日長遠外交利益的正確方向不斷充實。▲

(作者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