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馬暢

2020年,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種思維——做成事的思維。

疫情突發,所有企業瞬間被迫面對許多燃眉之急:如何保持增長?如何顛覆式創新?如何組織重組?如何穩定軍心?

解決這些問題的核心,就在於降本增效。

爲了降本增效,很多企業在這個緊要關頭,選擇擁抱OKR。

《OKR:源於英特爾和谷歌的目標管理利器》一書中提到:“OKR是一套嚴密的思考框架和持續的紀律要求,旨在確保員工緊密協作,把精力聚焦在能促進組織成長的、可衡量的貢獻上。”

究其本質,OKR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求我們把一件或幾件事情做成。因此,在“快速變化,效率爲王”的今天,做成事的思維變得愈發重要。

要想把事做成,開始、堅持、重複,一個都不能少。

一、小步前進,就是成功的開始

1.拆解目標,從小事做起

當我們定下一個目標後,一上來就會遇到一個巨大的困難——由於拖延,導致事情無法開始。

爲什麼我們總是愛犯拖延症?這是因爲,我們的眼睛只盯着最終目標。但是,最終目標往往過於遠大,所以我們對它產生了莫大的恐懼和壓力。

解決方法只有一個——把大目標拆成幾個小目標。

定下一個長遠的最終目標誠然重要,但是把它拆解成多個可執行的小目標更加重要,門檻低才更方便我們行動。

在制定目標時,正確的寫法是:

大目標(最終的、長遠的)——中層目標(如果大目標是年度的,則中層目標可能是季度的、月度的,如果還可以細分,就再多寫一層,直到分到最小單位爲止)——小目標(一般是每天的目標)。

多次創下世界紀錄的日本棒球選手鈴木一朗說:“完成夢想,就是要累積微不足道的小事。”

馬化騰強調的“小步試錯,快速迭代”也是這個道理。他認爲,產品的每一次更新也許都不是最完美的,但只要每天堅持發現、修正一兩個小問題,一年下來,就可以把產品打磨出來了。

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既是降低我們做事時的心理壓力,也是在告訴我們,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拆解時,每個小目標都必須是一個能立馬着手去幹的目標。假如你想爲一場馬拉松比賽而做準備,那麼小目標就可以先設定爲每天跑100米。

當你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後,就會發現,原本以爲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實際上做起來也沒有那麼困難。

只要找到能開始執行的點,即使是大目標也能按部就班地實現。

把大目標和每天的行動計劃寫下來,非常像制定OKR的方式。實際上,OKR所體現的思維,和做成事的思維一樣。只要是做一件事情,就一定會運用到做成事的思維。

2.該做的事,馬上就行動

現在我們知道了,想要順利開始工作,只要先把大目標細分成小計劃,就能找到着手的點,讓自己更快進入狀況。這就告訴我們,在找到切入點之後,最重要的,就是馬上行動。

在《西點軍校22條軍規》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立即行動”——

今天你在二十四小時裏無所事事,就意味着你要在明天的二十四小時裏焦頭爛額;而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在最短的時間裏達成最多的目標、實現最大的價值。

即使準備好一切條件,你依然會遇到困難,那些條件無法幫你解決問題,唯一能解決問題的,只有馬上行動。

陳春花說:“一個無懈可擊的競爭戰略,如果執行不力,最後也會變得一文不值。”能夠馬上行動,纔算有執行力,不要幻想等到時機成熟再出發,那種情況永遠也不存在。

同時,也不必對即將要開始去做的事情感到很有壓力,絕大多數的壓力,都是我們自己拖出來,越是拖延,肩上的壓力就越多。

吳伯凡曾說:“該做的事,馬上就做,一直都去做;不該做的事,現在不做,永遠都不做。”

爲了能夠達成最終目標,必須馬上從小事做起,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設計自己的行爲,用適合自己的機制,來促使我們開始行動。

可以嘗試這幾種方法——

第一,寫下每一項小計劃。

開始做事前,先詳細列出自己的小計劃,既能加深對所做事情的認知與瞭解,也能清楚知道自己要完成哪些任務。這像是每天早上要寫的工作計劃,目的是讓我們的頭腦清晰,讓計劃一目瞭然。

第二,設置截止時間。

在每一項小計劃後面寫上截止時間,這樣,等時間期限快到了的時候,你至少會硬着頭皮逼着自己開始行動。

知道了時間期限,我們就會給自己上緊發條,專心做事,無形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解決了拖延症的問題。

事實上,從大目標到小目標,每一個目標都需要有明確的時間期限,這樣,我們纔會爲了達成目標,而自發自動地積極工作。

第三,培養正面的認知,保持積極的態度。

如果自己還是沒法擺脫拖延症,不必勉強自己立刻改變,可以先假裝自己是別人,抽離自責、失敗的情緒,重新回顧整個過程,找出自己失敗的原因,並思考如何避免再次陷入同樣的困境。

學會用這樣一種“旁觀者視角”檢討自己過去的行爲,你就會發現:失敗也沒有什麼好在意的,正因爲有了這些失敗,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哪些方法行不通,必須換個方法。

當你能這樣想時,也就離成功更近一步了,並且,你會對未來充滿期待,願意主動行動,尋找改變的方法。

二、掌握好節奏,堅持也能很輕鬆

當我們已經開始行動了,依然有可能失敗,這是因爲,我們還有另一種不好的習慣——三分鐘熱度。

就像是寫完了一篇文章的大綱,雖然會讓人感到無比喜悅,但是,如果不繼續堅持寫下去,依舊寫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雖然,三分鐘熱度說明我們的意志力薄弱,難以長期堅持,但是不用灰心,絕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只有少數人才會意志非常堅定,能夠朝着目標一步步前進。

《做事的常識》的作者小倉廣,告訴了我們一個解決方法:“無法堅持的目標,就用習慣完成它!”

小倉廣用自身舉例:對我來說,因爲已經習慣早起,所以就像是身體的反射動作一樣,每天早上不需要經過思考,也根本不會去想“今天真不想早起”或是“今天要先做什麼好呢”,就能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完全不覺得早起是一件辛苦的事,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沒錯,只要讓做一件事變成習慣,即使不勉強自己,也能長期堅持下去。

在做到把一件事堅持成習慣之前,先要有兩個正確的認知——

第一,一旦下定決心堅持,無論如何都要走到最後。

一旦決定了把一件事堅持成習慣,那麼就不能半途而廢。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開啓你的成功之路。

張一鳴曾說:“始終堅持一個方向或者一個行業,因爲這個行業有你的實踐和總結,有你長時間傾注,這是你的最大優勢,一般人在短時間很難進行超越。”

可見,堅持做一件事,成功的概率才更高。

第二,偶爾沒有堅持下來,依然能夠成功。

我們總是錯誤地認爲,決定完成一件事,就要做到完美爲止,否則寧可不做。如果你用心發現,就會明白,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要面對許多難關,人們往往不是輸在困難面前,而是輸在還沒有認真思考解決方法時,就選擇了放棄。

很多人發現自己今天沒有按照計劃完成進度,就會冒出“算了吧……”“反正已經這樣了……”“我沒法再繼續做了!”等想法,並開始把失敗合理化,找各種理由安慰自己。

一旦習慣用“放棄”來解決問題,這種人就會失去很多學習的機會,也不會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變成只挑簡單的工作做,甚至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即使在一年365天中,有200天沒有堅持下來,但只要你願意堅持剩下的一百多天,你也能養成好習慣。

小倉廣也這樣認爲:“三天做到,兩天沒做到”是失敗,還是成功?其實,這只是在第四天遇到挫敗而已,如果能在第五天重新出發,一年仍能累積273天的成功天數。

——明白了這兩件事後,只要用聚沙成塔的方法,就能把做一件事變成習慣。所謂聚沙成塔的方法,用減肥來解釋就是:

如果從一開始,就不允許自己喫大餐、不允許自己喫任何澱粉類食物、餓了只能喝水、每天只喫一餐,那麼這樣很難堅持下去;而如果每天多喫蔬菜少喫幾塊肉、在米飯中加入少量五穀雜糧、喫飽三餐後都簡單運動一下,那麼你既不會折磨自己的身體,也更容易把減肥堅持成習慣。

如此,每天按照計劃的進度來完成任務,如果進度落後了,就先跳過去,日後再補上;如果進度按時完成了,可以適當地提前趕一趕進度,好習慣最終就會養成。

三、清零思維:清空一切,才能做到更好

如果堅持到最後,結果卻還是失敗,那麼沒關係,我們應該再次從頭來過。哪怕重複很多遍,也許下一次迎接我們的就是成功。

如果怎麼努力都沒辦法達成目標,那麼就改變做法。

很多人只要一聽到重複,就會覺得很麻煩,不想繼續下去。事實上,重複的真正含義,不是要你一再重複相同的錯誤,而是要你在重複的過程中始終思考,直到從舊的想法中找出更好的做法,並且積極修正錯誤。

愛因斯坦說過:“全天下最愚蠢的事就是:每天不斷重複做相同的事,卻期待有一天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孔子也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意思是,犯了錯卻不想辦法改正,這纔是真正的錯誤。

可見,犯了錯誤的人,不是不可原諒,也不會因此就失去了成功的資格,只要修正自己的行爲,能用更好的方法重新嘗試,依然有機會成功。

爲什麼任正非說“對於既不犯錯,又不改正錯誤的人才,要全部開除”?就是因爲任正非鼓勵華爲員工犯錯,但是必須要在錯誤中不斷調整前進的方向,在修正錯誤中找到通往成功的方法。

很多人都願意從1到N,願意從N到N+1,但就是不願意再從0到1奮鬥一次。這是因爲,重複意味着要重新面對開始和堅持帶來的挑戰與艱辛。

可即使如此,你仍要珍惜每一次重複的機會,因爲這也是你重新振作起來的機會。

重新開始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只要你能不被負面思想控制,不放任自己停留在原地貪圖安逸,並奮力拼戰到最後一刻,就能把事做成。

馬化騰也曾經歷過刻骨的迷茫,還曾因爲看不到希望而險些賣掉騰訊。但是馬化騰能夠及時“清零”,不僅清空了自己的成就,也清空了對失敗的懊惱,重頭開始,尋找機會,這纔有了今天的騰訊。

盧弘言這樣描述過馬化騰:

“我們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但我們心力不足,總是多多少少、早早遲遲地妥協了。一個心力極其強悍的人,才能在許多年的日日夜夜裏堅持着,把所有想做的、想達成的目標,毫不疲倦地一次次練習,一點點精進、一步步成長。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總歸一句話,做成事的思維=開始+堅持+重複。

立即行動、堅持到底、從頭來過,找出每一次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下次一定會更好。這樣的思維,正是每位成功者必備的素養,也是每個人應對變化的武器。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