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到底是谁想让四方面军渡过黄河?这是最关键的,因为没有渡过黄河的话,就不会有西路军。本文是系列文章的连载,上篇文章说到,张国焘被迫同意北上会师。

于是在10月6日15时,毛主席致电彭德怀明确指出:“四方面军同意我们意见,以一个军到靖远布置渡河,以一部向甘谷、武山间及庄浪活动,掩护二方面军北移。主力位于通渭、马营、陇西、会宁地区,对付胡、毛及定西敌。”

10月8日,朱德、徐向前、陈昌浩致电中央:“(明日到达会宁)为统一领导和军事指挥,以很快能与你们会面为好。”值得注意的是,此电张国焘没有签字。张国焘的心理不难猜测,他是担心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会因为他南下及“另立中央”的错误而失去党内和军内的权力,因此有西进建立自己小地盘的打算。(注:此时的朱德被张国焘挟持,其实已经失去话语权,本文从出现的朱德均指该电报有朱德署名,并不代表朱德真实想法)

1936年10月8日,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两大主力在会宁会师;10月22日,一方面军与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胜利完成长征。

10月9日19时,中央将蒋介石、张学良制定的通渭会战计划通报朱德、张国焘,蒋介石和张学良计划以胡宗南、毛炳文、关麟征、于学忠、王以哲、董英斌等部围剿陕甘苏区,于是中央令“朱、张速通过西兰大道与一方面军会合,执行宁夏战役。”(10月初,胡宗南缴获一份红军制定的《静(宁)会(宁)作战计划》,于是制定会战计划报蒋介石。10月16日蒋介石下达进剿令。参见《胡宗南大传》103页)

10月10日,朱德、张国焘致电中央和二方面军,提出建议:“四方面军之30军,即向靖远进,协同打拉池73师,布署渡河。”“如统一战线有更大成就,一、二、四方面军主力不需渡河,可以四方面军两个军过河在甘北行动,打通远方,其余的可在现地区活动,结冰后以一方面军主力,占领宁夏地区。”

同日20时,中央决定三个方面军会师后统一作战指挥,指挥程序为:“拟请朱、张两同志以总司令、总政委名义,依照中央与军委之决定,指挥三个方面军之前线作战事宜。三个方面军对朱、张两总之报告,及朱、张对三个方面军之电令,均望同时发给中央军委一份,以密切前后方联络。朱、张两总、各同志对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均请随时提出意见。”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安抚和争取张国焘,但是这样的指挥程序,不仅增加了指挥层次,而且使得让徐向前、陈昌浩后来误以为张国焘和中央是一致的。

10月11日,中央发布《10月作战纲领》,部署:“四方面军以一个军率造船技术部迅速进至靖远、中卫地段,选择利于攻击中卫与定远营之渡河点,以加速的努力造船,11月10号前完成一切渡河准备。四方面军主力在通马静会地区就粮休整,派多数支队组成扇形运动防御,直逼定西、陇西、武山、甘谷、秦安、庄浪、静宁各地敌军附近,与之保持接触,敌不进我不退,敌进节节抵抗,迟滞其前进时间,以期可能在十月份保持西兰大道于我手中。”“攻宁部队准备以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全部及定盐一部、四方面军之三个军组成之,其余两个军及二方面军全部,一方面军之独四师组成向南防御部队,可能与必要时,抽一部参加攻宁。”

从中央上述部署看,《10月作战纲领》主要是渡河攻击并占领宁夏,但是后来根据敌我态势的变化,改为“击破南敌,停止追击之敌”(后文10月25日电)。

这时彭德怀准备到打拉池,与朱德、张国焘会面,并向中央报告了自己的计划。于是在彭德怀出发前的10月13日,毛主席电告彭德怀:“充分注意个别同志之可能的动摇性。准备在无别部参加时,野战军单独执行冰期计划。”这里的“个别同志”指的就是张国焘。

10月14日,朱德、张国焘同意执行《10月作战纲领》。

10月20日,彭德怀到达打拉池。10月23日,彭德怀同朱德、张国焘会面,并提出宁夏战役部署:“第一步以红1 方面军西方野战军主力占领黄河沿岸,以红4 方面军第4、第30军攻击中卫,牵制马鸿逵。第二步渡过黄河,控制宁夏门户,以一部兵力袭占定远营,相机攻占宁夏省会。”并得到朱德、张国焘同意。

10月23日,会宁失守,红5军副军长罗南辉牺牲。红30军偷渡黄河未成,未被敌军发现,部队返回。

10月24日10时,毛主席、周恩来致电彭德怀提出:“30军迅速渡河控制西岸,9军拟以暂不渡河为宜,尔后北进到海、靖线防御,4、5两军主力是否足够。”因为蒋介石和张学良的通渭会战计划,此时中央担心向南防御的红军兵力是否足够。

10月24日,徐向前、陈昌浩致电朱德、张国焘,建议:“渡河成功时,9军、31军尾30军后渡河,以一个军、向兰州方向活动,以两个军向一条山、五佛寺、宁夏方面发展。”得到朱德、张国焘同意。

10月25日,徐向前、陈昌浩致电朱德、张国焘,报告红30军渡河成功,“今夜30军可全部过河”,“9军决今夜跟进渡河”。

但是对于9军的使用,中央有不同观点,同日毛主席、周恩来致电朱德、张国焘指出:“重点应集注意力于击破南敌,停止追击之敌。我处南北两敌之间,北面作战带阵地战性质,需要准备两个月时间。不停止南敌,将使尔后处于不利地位。”要求9军暂不渡河,“以9军以外之一个军接30军渡河”。目的是“四方面军除渡河之两个军外,尚余以9军为中心三个军(4、9、31军)”,“待敌前进时消灭其三四个团,即足以停止南敌矣。”“在南敌确实受严重打击后,第9军从中宁渡河。”

中央的意思很明白,是要击破北犯之敌胡宗南部的进攻。9军是后来渡河的5、9、30军三个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军(5军3000余人,9军7000余人,30军6500余人),要9军加强击破南敌的兵力,击破南敌之后再从中宁渡河。从字里行间看出,中央的决策有些许调整,将注意力从渡河转移到“击破南敌”。这样就和徐向前、陈昌浩,朱德、张国焘、彭德怀产生些许差别。

当时的彭德怀的意见是这样的,他在同日(10月25日)16时的电报中说:“(甲)30军昨晚渡河已得手,本日黄昏前可渡毕,第9军继续。估计蒋敌在我军既已渡河集中兰州一部占永登,可能一部仍向郭城驿、靖远追击前进。(乙)已提出部署意见如下:1、四方面军主力以三个军渡河,两个军抗击会宁之敌。2、二方面军应逐渐向沛干池抗退一部敌六营、七营以北。3、一方面军主力仍集中王家团庄、高崖子、同心城,在金积、灵武之线为主渡点,中宁、中卫为次渡点。4、已渡河四方面军主力,渡河后应向兰州北岸永登,景泰扩大占领区。”此电报告了三个方面军的部署,指出9军继30军之后渡河。见徐向前、陈昌浩、朱德、张国焘、彭德怀全部坚持9军渡河。于是在10月26日1时30分,毛主席、周恩来致电朱德、张国焘、彭德怀,表示同意。

到目前为止,经徐向前、陈昌浩建议,朱德、张国焘同意,彭德怀也赞成,上报中央后,毛主席和周恩来同意,四方面军的9军和30军渡过黄河。因此,双石所言9军渡河是徐向前、陈昌浩先斩后奏,并不成立。

到了10月26日白天,徐向前、陈昌浩又致电朱德、张国焘、彭德怀,提出:“决以30、31、9三个军迅速渡河,以一个军向兰州大力压迫,两个军速控五佛寺、一条山、红水一带战略地区,而留5军在河两岸监视靖远、一条城之敌及守船任务,4军位现阵地扼阻会、定敌人。”

这时,徐向前和陈昌浩建议再增加一个军,31军。

10月26日17时,朱德、张国焘同意徐向前、陈昌浩的部署意见。但是,毛主席不同意31军尾30军、9军之后渡河,10月26日21时,毛主席致电彭德怀说:“国焘有出凉州不愿出宁夏之意,望注意”;“30军占领永登是对的。9军必须占定远营,这是接物攻宁的战略枢纽,不应以一方面军去占,不便利,又失时机。4、5、31军,二方面军,应以打胡为中心,仅抗击不够,打法可采诱敌深入。”

徐向前、陈昌浩是要加强河西红军的兵力,而毛主席、朱德、张国焘则是要加强河东打击胡宗南的兵力,这就表现在对红31军调度上的差异了。

10月27日5时,朱德、张国焘致电徐向前、陈昌浩并报毛主席、周恩来:“毛、周电令目前作战重点,系注重击破南敌”,“四方面军除30、9两军及指挥部已过河外,其余各部应停止过河。”此时,朱德、张国焘的意见与中央一致了,要求徐向前、陈昌浩遵照中央击破南敌的指示,实际上否定了31军继续渡河的建议。但是这个电报中张国焘和中央一致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他另有盘算,请看后文。

同日,徐向前、陈昌浩又致电中央:报告了敌空袭渡河点,担心“渡河时间延长,渡河点恐有被敌切断,船只有彼敌破坏之可能”,“为着迅速实现宁夏战役计划及便利迎接一、二方面军渡河起见,提议四方面军全部渡河,以一个军对待兰州之敌,四个军迅出中卫、宁夏,并放船到大庙及中卫,迎接一、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如不全部渡河,各方掩护顾此失彼,不但开路、掩护、决战都难完成,甚至根本影响战役计划,望重决速示,万勿坐失良机。”这份“重决速示”的电报,看出徐、陈担心渡河点被敌切断,渡船被毁,更担心渡河部队被敌隔断,心情自然急迫,所以有“重决速示”这样的语言。也能看出,徐向前、陈昌浩要四方面军全军渡河的意图。

10月28日拂晓,9军、30军和四方面军指挥部渡河完毕。

10日28日未时(13-15时)徐向前、陈昌浩令5军完成任务后渡河,“5军于牵引任务完成后,即开一条山、大卢塘、五佛寺线,扼阻9、30两军之后路。”请注意这份电报。这时四方面军自己命令5军。

同日16时朱德、张国焘致电徐向前、陈昌浩并报毛主席、周恩来:“如明晨8时前毛、周无回电,31军即宜开和堡口渡河。”19时15分,朱德、张国焘又致电毛主席、周恩来并徐向前、陈昌浩:“31军即跟30、9两军后面,迅速渡河。”并要求中央“盼今晚12时电复,如未得复,徐、陈即依此电执行”。也请注意这两份电报,这时张国焘自己命令31军渡河。

10月29日15时,中央同意31军渡河:“根据朱、张、徐、陈意见,为迅取宁夏起见,31军可以立即渡河,在9军、30军后跟进。”19时,朱德、张国焘电令徐向前、陈昌浩,31军立即渡河。

但是对于31军渡河这一点,彭德怀并不同意。因为31军在彭德怀的作战计划中是要参加31军参加海(原)打(拉池)战役的。所以当10月29日20时,彭德怀令31军参加海(原)打(拉池)战役时,彭德怀发现此时31军已经赶赴渡口准备渡河,于是“彭德怀找张国焘讲理后被调回,前往打拉池参加海打战役”。

而且10月30日,徐向前、陈昌浩致电朱德、张国焘,报告了5军位置,均为黄河以西,黄河渡口“虎豹口已无我军”。并告知“关于4、31军我方已未指示其行动”。至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率5、9、30军渡过黄河。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蒋介石调集的中央军、东北军和马家军一部,以南攻北堵的战略,企图歼灭红军于黄河东岸的甘肃、宁夏边区。“打通远方”是中央由来已久的战略设想,但是,仅仅调度四方面军30军一个军,不可能完成这一战略任务,而应该是调动敌军,迫敌分兵,夹黄河两岸,抗击积极北犯的中央军的意图。10月25日,中央“击破南敌”的电报就十分明显了。中央认为要先击破南敌,然后“打通远方”。但是,徐向前、陈昌浩似乎理解为要立即“打通远方”,不仅四方面军要渡河,一方面军也要渡河,不能在河边停留,应尽快渡河。

张国焘有南下、“另立中央”的前科,因此,质疑他要四方面军全部渡河,在河西打开局面,“打通远方”取得军援,以保持他在党内军内的地位的这种想法,是很自然的。李先念后来也说:“至于张国焘,有的同志有这样的看法,认为张国焘在长征路上曾经分裂党、分裂红军.另立中央,这次他也可能心怀鬼胎,企图乘中央决定渡河攻宁之机,到河西去发展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这种看法,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1983年2月25日《李先念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

10月10日20时的电文中规定了关于三个方面军会师后的指挥程序,使得红军的指挥层次增加,各种意见的交流在时间上滞后于军情的变化,加上一、四方面军以前的种种过节,不免在行动方针上有不同的想法,这些不统一的、甚至相悖的因素,使西路军在出征之时就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