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56个民族56只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先停一下,别唱了。我们来看看,56个民族就有56种语言吗?那倒不是,单拿汉族来说,让现在住在北方的汉族和南方的汉族说话,不用普通话他们能听懂各自的语言吗?沟通起来就困难了吧,鸡同鸭讲眼碌碌。

所以,现在国家推行普通话教育,就是为了让祖国大地各处说着不同方言的人能够交流起来。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回到古代,古代没有“普通话”,那古代皇帝上朝是如何听得懂来自各地的大臣们说的话呢?

想象一下,皇帝坐在上面,底下的官员用自己的语言给皇帝汇报政事,皇帝坐在位置上一脸懵逼,底下的大臣们讨论政事也不顺畅,可能一言不合还会撩起袖子动手互掐。这种情况当然不太可能会出现。其实在古代也有普通话的,但此普通话非彼普通话,其实就是当时朝廷规定的全国通行的国家通用语言。

国家通用语言,周朝的时候称为“雅音”,明清时期称“官话”,1909年开始叫做“国语”,1956年大陆开始称作“普通话”,而台湾省则继续称之为“国语”。

国家通用语言有了,那么为了防止官场上各处的人交流不畅,于是朝廷都有规定,入朝为官之人,一定要学会说官话。虽然朝廷官员都讲官话,但是在古代通讯交通不发达,也没有能够用来学习的电子设备,人们没有学习通用语言的通道,于是各地的方言存在非常顽固,口音问题也很重。

“十里不同音”,同一种语言,翻过了一座山可能偶听不懂彼此说的什么了。就算是官员,说官话口音也很重,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曾国藩。

作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虽然才高八斗,但是说话湖南口音很重,很多和他打交道的人心里都有点犯怵,尤其是他的手下,长官讲话听不懂,又没胆子去问,实在有趣。

据说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起事后,曾上书咸丰皇帝,上书还不够,还要当着皇帝的面说给皇帝听。当着满朝文武,曾国藩也不管咸丰皇帝爱不爱听,对着他就是一顿猛批,曾国藩说的老激动了,语速老快了,平常听惯北京话的咸丰皇帝硬是听不懂,屡屡叫停,因为不叫停他根本听不懂这个“湖南蛮子”在说什么。

满朝文武想笑又不敢笑,曾国藩只好一句一句地和咸丰皇帝说,皇帝听明白了大怒,斥责曾国藩狂悖非要给他治罪,要不是众大臣拦住,曾老非得脑袋搬家不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