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樓蘭前世今生

大地行板·巴音郭楞給世界講故事

“城鎮”樓蘭前世今生

(北京) 宿白

19世紀的最後一年——1899年,閒散京官王懿榮得了瘧疾,因爲服中藥龍骨而辨認出第一組甲骨文,使來自安陽的龜甲獸骨不脛而走。從此,中國歷史的紀年,自公元前841年的“周召共和”前移了近十個世紀,有文字記載的時期長達兩三千年,開啓了華夏文明的發現之門。

1900年,道士王圓篆清理敦煌莫高窟石窟積沙時,長期密封的洞窟復現於世。敦煌石窟中排列整齊、卷帙分明的數萬卷文獻,讓以“皕宋幹元”爲極致的藏書家歎爲觀止,是世界上任何公共圖書館與私人藏書家也不曾擁有的寶藏。

1900年春天,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由北向南穿越羅布荒原,因爲遺失了一把鐵鍬,致使爲千年流沙湮埋的古代文明初露端倪。1901年3月,在無人定居的羅布荒原北部區域,繼續從事地形測量的斯文·赫定無意中闖入一個滿被流沙的遺址,遺址有官衙、民宅、渠道、佛塔、驛站……唯獨沒有人氣。後來,德國學者康拉底(中文名字是孔好古)通過研究這裏找到的漢文木簡與紙本文書,證實這就是見諸《史記》《漢書》的樓蘭故城。沙埋故城樓蘭以及新疆的考古發現,成爲世界性的話題。

1901年1月,英國人斯坦因來到尼雅河尾間的一個遺址,藉助王國維的考證證實,這就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綠洲王國精絕,後來成爲樓蘭(更名爲鄯善)的邊境重鎮。王國維《流沙墜簡序》與《流沙墜簡後序》,對新疆考古發現的論證,至今仍是西域研究的範例。

在塔里木東端羅布荒原發現樓蘭故城,從中國正史消失十幾個世紀的樓蘭王國又回到現實生活。斯坦因在被稱爲“沙埋龐培”的精絕,居然找到了樓蘭(鄯善)王國時期的檔案庫。檔案使用一種當時無人認識的文字(怯盧文),書寫在木質簡牘之上。20世紀中期,英印學者破譯了這批怯盧文檔案,這樣,就有了《史記》《漢書》之外的另一部西域信史。

人們因而獲悉,樓蘭王國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關鍵位置,絕不是出自司馬遷、班固等史官的想象之詞。樓蘭故城的確認,是因斯文·赫定發現的漢文文書中一再寫明“樓蘭”二字。怯盧文檔案中,則有一個詞彙反覆出現,即“KROLAYNA”,它的含意是“城鎮”。“KRO-LAYNA”就是漢語“樓蘭”的語源。

樓蘭——“城鎮”通過了漢文與怯盧文的雙重認定。

有了樓蘭故城與尼雅遺址的發現,原來被認爲“沒有新聞的” “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新疆,吸引了舉世關注的目光。通過1 9~20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再發現的接力,發現新疆,在流沙覆蓋之下重現失落的古老文明,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新疆現代考古探險,發端於1 896年斯文·赫定進入塔里木南緣的丹丹烏里克。1 901年3月3日發現樓蘭故城,是標誌性事件。

1896年1月,爲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斯文·赫定來到和田的古老村落塔瓦庫勒。

在塔瓦庫勒,他聽到了關於“塔克拉瑪干古城”的種種傳說。村民們說,東方有個神祕的綠洲遺蹟,名叫“丹丹烏里克”,是“沙漠找寶人”的樂園,那兒“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生靈”。自塔瓦庫勒東行六天,赫定終於見到了死胡楊環繞的丹丹烏里克。那裏曾是個巨大的佛教教區,遍地是被打碎的與大致完好的塑造佛像;寺院裏,除了這些塑像,還有壁畫。丹丹烏里克最有名的,就是它的精美壁畫。後來,斯坦因在丹丹烏里剋剝下並且帶走了幾幅壁畫精品,其中有《東國公主傳人蠶種》,它之所以有名,是因爲這一主題除了曾載入吐蕃文的《于闐國授記》,竟然在《大唐西域記》中也得到了印證。簡言之:最初,絲路重鎮于闐王國不知道怎樣種桑養蠶,因爲東國(某中原王國)的蠶種與養殖技術絕對不許外傳。爲了獲得蠶種,國王向“東國”求親,由下嫁的公主祕密將蠶種作爲陪嫁,藏在髮髻中攜帶到了于闐。從此,種桑養蠶成了於闃王國的主要經濟來源。

除了《東國公主傳入蠶種》《大唐西域記》還記載了一則帶有神祕色彩的《沙雨淹沒曷勞洛迦》的故事。

于闐國邊境有一個興盛的城邦,叫曷勞洛迦,因爲不信佛教,甚至滅法驅佛,受到上天懲罰,天降一週沙雨,將曷勞洛迦徹底湮滅,沙塵竟聚集成爲巨大的沙包。每逢風雨過後,沙包附近就散落着歷經劫難的寶物。離開丹丹烏里克,赫定北行貫穿沙漠的第一站,便路經了當地人叫“喀喇墩”的故城。故城爲沙子覆蓋,喇墩,含義正是“黑沙包” 。赫定離去後,斯坦因在喀喇墩故城做了發掘,出土物品最奇特的,是儲存糧食的大陶甕。喀喇墩故城與《沙雨淹沒曷勞洛迦》的傳說對照,應該有必然聯繫。但曷勞洛迦,無疑是“KROLAYNIA”(樓蘭)的異譯,本意也是“城鎮” 。

新疆塔里木的綠洲城鎮爲沙雨埋沒,出自古人對天災突然降臨的反饋。“沙雨淹沒曷勞洛迦”,是塔里木文明遷轉的例證。

首次報道丹丹烏里克、喀喇墩、樓蘭等古遺址的斯文·赫定是瑞典探險家,丹丹烏里克與喀喇墩的再發現,本屬沙漠探險的意外收穫。而新疆的戈壁荒漠,每逢風沙過去就會出現古代器物,卻由來已久。樓蘭故城復顯於世,爲人們瞭解歷史發展過程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宿白(1922-2018.02),男,漢族,遼寧瀋陽人,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194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系。

他是中國佛教考古和新中國考古教育的開創者,曾任北大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長。作爲歷史考古學上集大成者,在宗教考古、建築考古、印刷考古和版本學等領域的造詣爲學界所公認,著有《白沙宋墓》《藏傳佛教寺院考古》《中國石窟寺研究》等著作,2016年獲得首屆中國考古學會終身成就獎。

來源:巴州文旅

監製:陳琛

審覈:熊光偉

責編:申波

編輯:瀋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