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轻视朱宸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杨廷和知道明武宗的心思,而自己拿朱宸濠的“好处”,本就是皇帝乐于见到的场景。以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尽管朱宸濠的宁王一脉,到正德年间并不是明武宗血脉上最亲近的,但是根据《皇明祖训》来说,在皇帝无嗣且无亲生弟弟的情况下,过继一个藩王世子成为继承人,是完全合乎理法的。

大明正德二年,江西南昌府的宁王宅邸内,朱宸濠呡着一盏茶,随手翻阅着一册账本。账本里用红笔记录着这段时间他送给京官们的财物明细,杨廷和,刘瑾等几个中枢高官的名字赫然在列。娄王妃轻声入内,重新换上一盏热茶,眼神有意无意地瞟了一眼账本,微微蹙眉。

朱宸濠似有所感,合上了账本,重新端起新茶入口。娄氏欲言欲止,却还是悄声地退下了。朱宸濠叹了口气,把身子舒服地靠在太师椅上,陷入沉思。自十八岁袭爵成为第四代宁王以来,朱宸濠心里总是有股淡淡的压抑。他总能想起自己那位长寿的高祖—初代宁王朱权,想起这位老人家在赣江水畔捧书独望的孤寂身影。他不禁在想,这位最后看似闲情雅致的老人,心中是否真的放下了对朱棣怨恨和不甘。

故宫午门

朱宸濠,明朝第四位宁王,也是正德年间“宁王之乱”的始作俑者,更是那个被王阳明打得灰头土脸的滑稽王爷。大量的后世戏说和对王阳明的推崇,使得朱宸濠的存在,近乎于一个丑角。从历史的定论来看,朱宸濠是一个负面人物,这个毋庸置疑。犯上作乱,贿赂朝臣,攫取民财,养匪自用,诬陷忠良,滥杀无辜,以上种种随便拿出一件,都足以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桩上。但我们还是说说这个朱宸濠吧,以史为鉴,其实就是客观地审视曾经的历史,引发后人的思考。皇帝默许,朝臣摇摆

实事求是地说,朱宸濠为了谋反,或者说重新扶正宁王一脉的地位,是下了蛮多功夫的。

明代是有很严格的藩禁政策的。因为朱棣的“靖难”,以一隅之地而造了朱允炆的反,所以之后的几位皇帝,都非常重视对地方藩王的管理。到明宣宗后期,藩禁体系已经成型,以律法的形式严格规定了藩王的日常规范。比如藩王不得结交朝臣,不得干预地方政务,不得私自离开属地,削减王府护卫,规定宗藩的俸禄等。而上从朝堂中枢,下到地方府衙,中间还有大批的特务情报机构,无一不在帮着皇帝监视地方藩王。

按照这个逻辑,朱宸濠的异心大概也就只能晚上做梦的时候可以想想,却绝对不可能大张旗鼓地来实施。事情的转折发生在明武宗朱厚照的上台。

明武宗朱厚照 像

年轻的明武宗一登基,面临的就是父亲留下的庞大的文官集团。以杨廷和等人的内阁阁臣,试图继续把控朝堂的最高话语权,并把明武宗拉回到既定的文官治国的老路上。偏偏明武宗素有英武之气,又急切地想真正地掌握实权,于是以刘瑾为首的“八虎”站到了历史舞台。这是一次皇权与文官集团新的较量。而也就在刘瑾等人上台为皇帝冲锋陷阵的时候,朱宸濠也开始了他的谋逆大业。

这不是一种巧合。尽管史书用大量的篇幅来描述朱宸濠以金银开路,遍贿高官来解释朱宸濠壮大实力的原因,但依旧无法回避一个客观事实:朱宸濠的壮大,是明武宗的刻意纵容所致。

明武宗绝对不是那个只知一味玩闹的荒唐皇帝,而是在他看来,一个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宗藩王爷,很可能会成为他在宦官势力之外,对抗文官集团的重要助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从正德初年一直到正德十四年,科道御史,地方属官,屡屡上疏弹劾朱宸濠有反心,明武宗依然不闻不问,甚至默许了朱宸濠与他的近侍钱宁在他眼皮子底下眉来眼去。还有杨廷和,这位累朝重臣,文官集团的泰山北斗,难道真的就不知道朱宸濠心思?但为什么依然敢明目张胆地收取他的贿赂?轻视朱宸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杨廷和知道明武宗的心思,而自己拿朱宸濠的“好处”,本就是皇帝乐于见到的场景。

明代官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朱宸濠最后将作乱付诸于行动,明武宗是要承担主要责任的。举措疯狂,畸形壮大

在得到了皇帝的默许之后,朱宸濠开始地汲取营养,填充实力。攫取财富

朱宸濠通过各种手段,在属地内攫取民财。谁家的土地丰沃,占了;谁家的商行买卖好,夺了;有机会获取朝廷的赏赐,要了;别人找他办事,先收礼;甚至还专门收服了一群盗匪,平时为朱宸濠打家劫舍,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对付政敌。

朱宸濠打仗不行,但是贪钱的本事的确厉害,短短几年时间,他就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从他奢靡的生活用度,从他贿赂朝臣出手的大方,我们不难窥见其拥有的财富之冰山一角。不然后面怎么养的起这么一支庞大的叛军?培植武装

当年的初代宁王朱权,就是因为手握一支战力强大的骑兵军团,才被朱棣看中,哄骗入伙的。朱宸濠自然知道军队的重要性。但是仅仅依靠用金银利益捆绑的那伙盗匪,实在难成气候。只有恢复王府的卫队,拿到新的编制,才能名正言顺地搞武装。

明军图卷

找刘瑾,找兵部尚书,金铺路,银搭桥,很顺利地,朱宸濠重新恢复了王府的卫队,并且拿到了朝廷承认的编制。为什么朝廷承认的编制这么重要?因为按照明代体制,军队的供养是专门辟出一块军屯田的。有编制,就代表有军屯,就代表有了养活这支军队的收入。建立谍网

朱宸濠和当时钱宁的往来,主要是通过在京城的一个伶人进行的。这个伶人本身很受明武宗的喜爱,朱宸濠在他身上也花了大力气。久而久之,这个伶人家就成了朱宸濠核心的“驻京办事处”,一应相关的钱财和消息往来,都由此地与宁王府沟通。

甚至朱宸濠为了消息的通畅和隐秘,还自费筹建了一条独立于朝廷驿站体系之外的邮路。每每看到此处,总是不禁为朱宸濠的大手笔而惊叹。打击异己

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总有这么一些人不是用钱财就能啃得下的。比如内阁阁臣费宏。费宏也是江西人,正德年间的内阁阁臣,嘉靖年的内阁首辅。费宏就是朝臣中朱宸濠的坚定反对者之一。

明代官员

史书里是说,费宏反对朱宸濠,是反对恢复宁王府的护卫。但是如果仔细翻看费宏的履历,能发现费宏在正德六年以后,大概短暂地担任过礼部尚书的职位。按照明制,藩王事务一般由宗人府进行管理,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宗人府的这部分职能很大一块被并入了礼部。所以费宏可以说,是对朱宸濠异心最了解的一位朝臣了。

朱宸濠与钱宁等人一道,阴险地逼费宏致仕。当费宏回到江西老家的时候,朱宸濠又指使盗匪前去加害。幸运的是,当时费宏并不在场,而费宏的一个亲戚,却被残忍地肢解了。打造舆论

前期的形象打造,和后期造反时的舆论挑动,朱宸濠确实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不过,总是看起来有这么一丝的牵强和好笑。

朱宸濠非常注重自己的“贤王”形象,或者说非常注重自己在明武宗面前的口碑。有一次,他特意让人挑拣了自己几件“德孝”的举措,送到朝廷,想得到朝廷的表彰和皇帝的认可。这里摘抄一份当时礼部送呈给明武宗关于此事的上疏节选:一,其父康王病,亲尝汤药,祈以身代,事其母妃徐氏孝敬如之。又尝捐百金助修白鹿书院,禁官校侵渔小民,与辅臣讲论书史,不近倡优,不礼浮屠。御史陈铨尝表上其事,孝宗皇帝降敕褒奖。一,请封其生母冯氏为妃。一,请颁赐庙祀礼乐。一,其祖宁靖王葬地不吉,乞迁葬。一,请封其庶祖母胡氏。——《明武宗实录》

朱宸濠 像

具体事例,比如给病重的老宁王尝药,侍奉嫡母,捐钱修书院,亲近文儒,不乱搞男女关系之类的,甚至连以前明孝宗的表扬,为生母晋妃,为父亲小老婆请封,还有迁祖坟的事情都算上去了。

在正式决定起兵造反的时候,朱宸濠又开始黑化明武宗,说什么自己起兵是得到了前朝太后的懿旨,说什么明武宗出身来路不正,说自己是清君侧云云。怎么说呢,不说他这么做是对是错,就是这些操作,总是让人觉得棋差一着,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除了以上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的准备工作,比如招徕谋士啊,像落魄举子,江湖术士,甚至还找来了唐伯虎,只是后来唐伯虎装疯躲开了;又比如拉拢江西地方官吏,允以重金,诱以重利,一步一步腐蚀他们,把他们拉上自己的船。

于是乎,经过十余年的准备,朱宸濠终于逐渐拥有了反叛的初步实力。平稳夺权,棋差一着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朱宸濠整个谋反之路,大概就是敛财,贿赂,招兵,反叛是吧。其实事情比这个复杂也更有趣。在当时,朱宸濠最少应该有两个方案来夺位,起兵应该是最后的选择,也是最下策,而和平夺权,是朱宸濠的上策,甚至可以说,他几乎成功了一半。

明武宗无子,朱宸濠的办法就是以子入嗣。朱宸濠希望通过让自己的世子,过继给明武宗,并将其逐步地塑造成一位帝国接班人的形象。不知为何,关于这点,后人在谈论“宁王之乱”的时候,却很少被提及。宸濠又贿钱宁,求取中旨,召其子司香太庙。宁言于帝,用异色龙笺,加金报赐。异色龙笺者,故事所赐监国书笺也。宸濠大喜,列仗受贺。——《明史·诸王二》

朱宸濠勾结钱宁,得到了皇帝的旨意,让宁王世子在太庙司香。包括后面的一系列封赏,其实都是有“太子”身份的隐喻。

太庙

这个既成事实让朱宸濠当时欣喜若狂。以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尽管朱宸濠的宁王一脉,到正德年间并不是明武宗血脉上最亲近的,但是根据《皇明祖训》来说,在皇帝无嗣且无亲生弟弟的情况下,过继一个藩王世子成为继承人,是完全合乎理法的。本质上,这与之后内阁首辅杨廷和在明武宗驾崩后,选择兴献王一脉的朱厚熜(嘉靖帝)来入继大统,是没有区别的。

对于朱宸濠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第一步往往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旦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很多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而且谁都能看得出,这件事情,同样得到了明武宗的默认。皇帝默认,就代表事有可为。再加上当时朱宸濠与钱宁,与大批朝臣建立的“金钱关系”,这个平稳夺权的计策,成功性极高。

但为什么只能说成功了一半?因为这时候,杀出了江彬。同样是明武宗近侍的江彬,与钱宁存在着竞争关系,而宁王一系列反迹明显的举止,无疑成为了江彬用来打倒钱宁的政治筹码。于是,在江彬的影响下,钱宁渐渐失势,明武宗对朱宸濠的态度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当明武宗明确地在朝堂上提出来要敲打朱宸濠的时候,当朝臣提出要再次剥夺朱宸濠王府护卫与一众赏赐的时候,朱宸濠只能在放弃权力与拼死一搏间,做出最终的抉择。

战争场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至此,诸位对这场“宁王之乱”是否有新的理解?宁王朱宸濠以一己之私,作恶一方,乱国扰政,乃至兵祸四起,确实可恶,但他却也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近乎傻萌的丑角。朱宸濠在借势,明武宗在用术,朝臣在跟风,这些身在庙堂之上的封建统治者,一个个都在进行着自以为是的权斗,却丝毫不在乎百姓和基层官员的死活,终酿大祸。

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参考资料:《明史·诸王二》,《明武宗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宸濠之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