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消协表示,在这些投诉中,还反映出家长对未成年人疏于监管,未妥善管理移动支付账户和密码,对导致消费纠纷和孩子沉迷游戏负有一定责任。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网络游戏企业应建立并实施用户实名注册系统,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未实名注册的新增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近日,据媒体报道,河北魏县两名幼童因迷恋游戏产生幻觉,竟模仿游戏中的人物从楼顶跳下!后经抢救,保住性命。

  尚法新闻(ID:zgsbfzzk)梳理发现,近年来,未成年人因模仿游戏或者动画片情节,遇险的事例时有发生。此外,不少未成年经游戏引导,更是在游戏内大量充值、消费。

  为此,去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从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切实加强行业监管;探索实施适龄提示制度;积极引导家长、学校等社会各界力量履行未成年人监护守护责任,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游戏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工作事项和具体安排。

  然而,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少未成年人会用父母、爷爷奶奶的账号,或是身份证,进行游戏,企图逃避“未成年限制”。

  未成年人模仿游戏情节遇险事故频发

  3月22日下午,河北省魏县两名幼童从四楼楼顶跳了下来,据媒体报道,大的孩子叫航航(化名),今年11岁,上小学五年级,小的则为9岁妹妹。经抢救,目前两个孩子均无生命危险。

  

未成年人网游事故、消费引争议,中消协:游戏企业及家长都应加强监管

图片来源:大象新闻

  事后问起他们跳楼的原因时,两个孩子回答称因玩游戏产生幻觉,模仿游戏中的人物才跳下来的。

  据了解,航航玩的是一款名叫《和平精英》的枪战游戏,妹妹玩的游戏叫《迷你世界》,就在事发的前一天,两个孩子还偷偷地给游戏充了值。

  尚法新闻(ID:zgsbfzzk)发现,近年来,未成年人因模仿游戏或者动画片情节,遇险的事例时有发生。

  2018年8月30日,江苏省海门市区某小区发生一起坠楼事故,13岁少年小徐,从舅舅家四楼坠落,第二天早上被人发现时,已经没有了气息。

  坠楼男孩的舅舅郁先生回忆:“早上六点不到一点,物业给我打电话,他问我你家有没有掉小孩,我跑到楼下一看,我外甥躺在地上。”

  后经海门警方调查,小徐在8月30号凌晨0点47分坠楼,坠楼前一直在ipad上打吃鸡游戏。

  坠楼男孩母亲郁礼花表示:“警方说这种情况,不排除无缘无故自杀,他也没有自杀的理由。除非他游戏玩结束以后,他的大脑还沉浸在这个游戏,他尝试去看看游戏里所说的,跳下去是不是能活过来,我儿子绝对是游戏害死的,不会是其他原因的。”

  除因沉迷游戏造成的事故外,尚法新闻(ID:zgsbfzzk)注意到,不少未成年经游戏引导,在游戏内大量充值、消费的现象也很频繁。

  据媒体报道,3月30日,成都武侯区果堰村一组的刘先生前往银行取生活费,结果发现账户上原本的2万元钱,已所剩无几。

  “根本没有用过,不可能不在了。”刘先生说,他随后让银行业务员打了个账户清单。当银行账户明细清单打印出来后,刘先生发现,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有很多自己不知情的消费内容,每一笔消费从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并且消费频率很密集。他又马上翻看了自己的微信账单,发现购买的内容为“猫和老鼠钻石6480”。刘先生半天才反应过来:自己的儿子小波(化名)最近在玩一款名为“猫和老鼠”的游戏。

  另有家长反映,其7岁孩子在vivo应用商店下载了一款名为“熹妃Q传”的手游,并在2月26日至3月2日期间,以10元至2000元不等数额多次为该游戏充值,共计7000余元。

  “我查了这是一款网络游戏,我很纳闷7岁小孩如何通过实名系统验证的,而且小孩不知道手机的支付密码,钱是如何划走的?我后来向vivo客服投诉,但迟迟没有得到答复,对方一味地推卸责任。” 该家长说。

  六方面举措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

  尚法新闻(ID:zgsbfzzk)注意到,早在2010年,文化部就要求“网络游戏实名制”。2019年10月,为规范网络游戏服务,引导网络游戏企业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等行为,国家新闻出版署更是发出《通知》。

  《通知》要求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网络游戏企业应建立并实施用户实名注册系统,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未实名注册的新增用户提供游戏服务。网络游戏企业须要求已有用户全部完成实名注册,对未完成实名注册的用户停止提供游戏服务。对用户提供的实名注册信息,网络游戏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妥善保存、保护,不得用作其他用途。

  《通知》明确,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长,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

  《通知》强调,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通知》要求切实加强行业监管。本通知前述各项要求,均为网络游戏上网出版运营的必要条件。各地出版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属地监管职责,严格按照本通知要求做好属地网络游戏企业及其网络游戏服务的监督管理工作。对未落实本通知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各地出版管理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予以处理,直至吊销相关许可。各地出版管理部门协调有关执法机构做好监管执法工作。

  中消协发文:实名认证形同虚设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知》明确要求实名认证,但尚法新闻(ID:zgsbfzzk)从中消协官网查询发现,3月23日,中消协针对未成年人网游消费发布警示提示,其中指出“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未成年人可一键登录”;“收费游戏未事先明示,‘免费试玩’诱导低幼孩童入坑”;“收费环节无验证,超额充值屡发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未成年人网游消费纠纷。


未成年人网游事故、消费引争议,中消协:游戏企业及家长都应加强监管

  图片来源:中消协官网


  中消协表示,在这些投诉中,还反映出家长对未成年人疏于监管,未妥善管理移动支付账户和密码,对导致消费纠纷和孩子沉迷游戏负有一定责任。

  中消协在发布的相关警示提示中指出,针对家长反映的突出问题,网游经营者要严格执行实名认证规定。完善用户实名注册系统,并在用户每次登录游戏时均核验其身份,确保注册账号与实际玩家身份一致。对于未成年人玩家,网络游戏经营者应当有效启动游戏防沉迷系统、支付限制等保护机制。

  严格落实《通知》规定,限定未成年人充值上限。要按照《通知》禁止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充值;限制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用户单次充值不超过50元,每月累计充值金额不超过200元;限制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用户,单次充值不超过100元,每月累计充值金额不超过400元。

  实名认证方面,中消协强调,采取有效措施验证充值人身份,避免未成年人冒用家长名义充值。在消费者充值前要显著提示收费项目和金额;在消费者支付过程中建议综合采用指纹、面部识别等安全级别相对较高的支付验证方式,并增加未成年人家长同意或者追认的环节,以确保支付的有效性;在消费者支付完成后要提供相应的支付凭证,并积极妥善处理消费者的相关投诉。

  同时,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提醒家长:一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游戏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督促未成年人实名注册网络游戏账号,合理规划其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严格设置游戏内的防沉迷功能、支付功能等。二要管理好具有支付功能的APP,尽量避免让未成年人知晓交易密码等重要信息,减少未成年人自行支付的可能性。三要协助未成年人完成支付操作。对于家长许可的充值行为,若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手机进行支付的,应由家长协助未成年人完成支付操作,并按照要求进行支付确认或者追认。四要妥善保管好相应的交易记录等支付凭证,发生消费纠纷时用以维权。(韩湘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