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肖风伟

讲述人: 许爱国,河南省卫健委援助信阳专家组成员、郑大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讲述地点:4月3日,信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六场新闻发布会

河南省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在信阳的战“疫”经历,是我一生永不忘怀的记忆

作为河南的南大门,信阳疫情形势最为严峻。

为支援信阳市医疗救治工作,省卫健委先后派来了一个专家指导组和2个医疗队,许爱国是是专家指导组三名专家之一,从2月初入驻信阳,一直坚持到最后一个患者病情稳定才离开。

信阳市卫健委副主任宋建荣说:“他们的到来增加了信阳的救治力量,缓解了我市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现状,提升了整体救治水平,为我市医疗救治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临危受命,驰援信阳当晚就投入救援

2月3日晚6点多,按照省卫健委的要求,我和郑大一附院张国俊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张国海教授一同抵达信阳。

当天晚上就投入工作,对一例病情超危重的上ECMO一天的重症病人进行会诊。次日,我们一行赶赴信阳市五院。当时,市五院收治确诊病人51例。其中危重症2例,重症5例;还有2例县区病人已在转院途中。

ICU病房是所有新冠肺炎患者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当时,正在治疗的有两位危重症患者,一例是刚经过剖宫产成为幸福母亲的余女士,病情较重,气管插管,已上呼吸机;另一例五旬男性患者毕先生更重一些,已上ECMO两天。

针对患者病情,我和张国俊教授认真查阅病人资料,指导拟定新的治疗方案。随后几天,对另外40余位收治患者逐一进行了会诊。为了提高诊疗效率,专家组利用视频系统进行会诊,节约了进出隔离病区造成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使更多的病患得到了专业规范的诊治。

河南省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在信阳的战“疫”经历,是我一生永不忘怀的记忆

经过省、市专家联合救治,余女士和毕先生的病情明显好转,先后拔除了气管插管,停用呼吸机。2月7日下午,余女士成功转入普通病房,2月20日痊愈出院。2月8日,信阳第一例上ECMO的患者毕先生成功撤机,这是全省第一例成功撤机的危重症患者;2月12日,又有一例危重患者成功撤离ECMO。

救治重症患者,逐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就全省而言,信阳的危重症患者最多最重,仅应用ECMO的就有3例,救治难度极大。因为重症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救治呼吸衰竭非常关键。

2月8日晚,市五院仅有的一台ECMO正在使用,但又有两位危重症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危急时刻,郑大一附院立即派遣魏廷举、宋晓东医师携带两台ECMO及配套物资星夜驰援,使危重病人及时得到救治。

2月10日,郑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杜玉明带领7人团队,自带防护用品和药品、设备赶到信阳投入救治工作。专家组根据患者情况,逐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指导并提升一线医务人员的救治水平,为危重症患者保驾护航。

在省专家组的指导下,市五院又成功救治了两位应用ECMO的危重症患者。这一批团队共接诊危重病人6例,重症病人28例,实施抢救10次。改善市五院两个监护室以及市中心医院的防护流程,培训防护流程6场。

2月13日,随着病人的增加,市五院已接近满负荷运转,市卫健委及时启动了中心医院隔离病区,开设床位 21张,其中重症床位 9张。2月14日,郑大一附院又派出由张曙光副主任医师担任队长的9人医疗队来到信阳,会同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联合开展救治工作。

转诊重症患者,医护人员穿纸尿裤12小时不吃喝

2月19日,为进一步提高治愈率、减少病亡率,按照省卫健委的要求,信阳的所有重症、危重症患者全部对口转诊到郑大一附院。

这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从信阳到郑州,大概需要3个小时的车程,而且从准备转运工作,到完成病人交接,需要9-10个小时。这就意味着,随车的医护人员要穿着防护服长达至少9个小时。不吃不喝、不能如厕,而且要一直照看病人。

为完成任务,这些80后和90后医护人员穿上了纸尿裤,12个小时没有吃饭喝水。其实,更大的还有精神心理压力,必须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期间,共完成接诊县区危重病人任务3次,负压救护车长途转诊郑州任务20次。据统计,从2月15日起,省市医疗队陆续联合收治了37名患者。经过中西医协同救治,多学科联合治疗、精心护理并在省专家组会诊指导下,所有住院病人核酸检测全部转阴,痊愈出院。

我和专家指导组组长张国俊都是参加过2003年的“非典”战斗的医务工作者,只有在大“疫”之时,才越发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强大凝聚力。在信阳的战疫经历,是我一生为之骄傲的决定,也是我们省专家组成员和全体医疗队员的无悔抉择,更是值得珍藏一辈子、一生永不忘怀的记忆。

(河南商报编辑 施尚景 张惟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