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到半天时间,小庆就带着孩子跑遍了几家大医院,可医生都束手无策,直到有一位医生告诉他,“说郑大三附院血管瘤外科主任乔军波做过类似的手术,说都很成功,建议我找他看看。第二天中午2点左右,连续做完两台手术的乔军波立即为小庆的宝宝进行手术,而这场手术,因患儿刚出生且血小板极低,术中出血风险较大,使手术难度数倍增加。

河南商报记者 王苗苗 通讯员 史艳香 不久前的一天傍晚,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河南省妇女儿童医院)血管瘤外科里突然来了一名男性,神色慌张的他一手抱着婴儿,一手提着重重的行李箱。是什么让这位男子如此焦急万分呢?一切,还要从他到医院前的8个小时前说起。

【意外】

男子独自带刚出生婴儿就诊,只因婴儿出生就遇到这个问题

独自抱着婴儿,行色匆匆到郑大三附院血管瘤外科就诊的男子叫小庆(化名)。

当天上午,他日思夜想的宝宝出生了,他抱着刚出产房的宝宝开心不已,可不一会儿,小庆就发现了异样:宝宝的左前臂颜色青紫、异常肿胀,比右前臂粗了整整三倍不止。

警惕婴儿身体出现这个“异常” 医生:处理不及时,基本没生存可能

正当他惊讶不已时,医生也赶来他身边,并建议立刻给宝宝查血常规,而检验结果显示,小庆刚出生的孩子血小板极低,只有26×10*9g/L,于是,医生建议小庆带着孩子立即前往大医院紧急治疗。

然而此时的小庆爱人刚刚生产完无法下床,同样需要人照顾。无奈之下,小庆只好独自一人抱着孩子东奔西走。不到半天时间,小庆就带着孩子跑遍了几家大医院,可医生都束手无策,直到有一位医生告诉他,“说郑大三附院血管瘤外科主任乔军波做过类似的手术,说都很成功,建议我找他看看。”就这样,当天下午6点左右,小庆就带着刚出生的宝宝来到了郑大三附院。

在该院血管瘤外科病房,乔军波第一次看到小庆的宝宝时,当即判断宝宝应该患上了重症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即K-M综合征)。“典型的巨大紫红色肿块,像面包一样360度包绕着患儿瘦小纤细的前臂。”乔军波说,病变累及患儿左前臂正常组织,且最致命的是,随着血管瘤生长,血小板会不断被消耗,最后将会导致孩子全身凝血紊乱,“宝宝基本没有生存的可能,后果不堪设想。”

警惕婴儿身体出现这个“异常” 医生:处理不及时,基本没生存可能

【救治】

患儿出生就患上高死亡率疾病,多学科历时4小时挽救患儿性命

“这种病比较罕见,国际上极少数医院能够治疗,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73%。”

乔军波为小庆解释了K-M综合征的严重性、紧急性和致命性,焦急和担忧交错,加上情况特殊,小庆的心情十分沉重。

见状,乔军波给小庆详细讲述了手术的方案,并带他了解了一周前刚手术完尚未出院的另一例K-M综合征新生儿。看到这名患儿病情稳定,恢复良好,小庆像是找到了希望。

病情紧急,刻不容缓,为此,该院为患儿开通紧急就诊通道,办入院、抽血、心电监护、对症用药、联系血库备血、各项检查和术前准备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眼瞅着宝宝血小板不断下降,乔军波决定紧急手术,“这是和时间赛跑,和死神较量,急诊手术是唯一方案。”

第二天中午2点左右,连续做完两台手术的乔军波立即为小庆的宝宝进行手术,而这场手术,因患儿刚出生且血小板极低,术中出血风险较大,使手术难度数倍增加。术中,该院输血科、麻醉师、手术室密切配合,而乔军波选择微创手术的方式消融全部病变,在保留重要神经和肌肉,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将创伤降到最低,最终,历时四个小时左右,手术成功结束。

术后第二天,宝宝的血小板得到明显提升,病变的前臂也逐渐恢复。

警惕婴儿身体出现这个“异常” 医生:处理不及时,基本没生存可能

【提醒】

多发于新生儿期及小婴儿期,未及时治疗极易导致死亡

据了解,小庆的孩子是今年该院血管瘤外科进行的第二例成功的K-M综合征手术。可对于K-M综合征,不少人却不太熟悉,那么,到底该病都有哪些表现?家长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据郑大三附院血管瘤外科主任乔军波介绍,重症血管瘤,当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消耗性凝血异常时,就称为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又称K-M综合征。

该病征多发生在新生儿期及小婴儿期发病,主要表现为迅速增大的血管瘤,全身血小板破坏减少性紫癜、凝血障碍、贫血、皮下出血甚至累及多器官出血,此外,该病征还可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自身破溃大出血,从而危及孩子的生命。

乔军波称,K-M综合征多发生于孩子的颌面部、四肢、躯干、腹膜后隙及肝脏等脏器,而在国际上,该病征的病死率可高达73%以上,是新生儿、婴幼儿血管瘤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如果未行及早、有效的治疗,往往死亡的风险几率会更高。”因此,乔军波建议,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身上有不明肿块,且确诊为K-M综合征后,就要立即寻找专业的医院进行手术,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首席编辑 华丽娟 编辑 施尚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