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面对海外疫情倒灌的风险,我国并未采取断航这样简单的做法,而是有针对性地不断织密防控网络,甚至包机从海外接确实有困难的留学生回家,切实保障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安全与合法利益,尽显大国风范。

3月17日,在新国展北京西城区摊位前,入境旅客在等待安排。受访者/供图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陈和秋 报道

4月1日,范非易夫妇打开家门,真切的安全感再次油然而生。此时,距离他们在新加坡登上回国的航班已过去14天,如今集中隔离结束,没有什么比回到家更让人开心的。

像范非易夫妇这样的归国华人华侨还有很多,面对海外疫情倒灌的风险,我国并未采取断航这样简单粗暴的做法,而是有针对性地不断织密防控网络,切实保障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安全与合法利益,尽显大国应有的担当。

其中,北京作为首都,境外疫情输入量一度居高不下。对此,北京形成了严密的闭环防控体系,从入境人员机场抵京到隔离结束,形成完整的防疫“一条龙”。“负责”“人性化”是入京华人华侨对北京防疫闭环的一致评价。对他们来说,近期所经历的返乡之旅将是一段永远难忘的特殊记忆。

“一到北京机场,

整个人就放心了”

3月17日,范非易和妻子乘坐的新加坡航班降落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D区。两天前,这里被作为所有国际及港澳台进港航班的停靠专区,与国内航班分隔开来。

飞机停稳后,机上乘客被要求分批次下机。范非易夫妇坐在位子上,直到从广播中听到自己所坐的排号,才起身出舱。

廊桥口,等候在此的检疫人员对乘客依次进行体温检测,未出现发烧症状的乘客被允许到另一边排队提交早已填好的健康申明卡。

一切正常的范非易夫妇很快通过了这些检查。走出边检后,他们和其他旅客来到通往专门行李区的电梯口排队。两名工作人员守在这里,一位负责维持队伍秩序,一位负责把控行李区乘客人数,待上一拨乘客领完行李,从另一个出口离开后,才允许后面的乘客进入。

“他们很辛苦,特别是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范非易说,那是个姑娘,穿着防护服,在约50米长的队伍旁不停跑前跑后,耐心地要求插队者正常排队。

几小时后,他们终于进入行李区。不同于以往的传送带递送,所有行李都已取出,集中在一起。乘客们领好行李后,就出门进入大巴等候区。

循环发车大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范非易夫妇所乘坐的这趟班次约有20名乘客。车上相连的两个座位只能坐一人,范非易和妻子也分开坐下。他们将前往集散中心——新国展,在那里进行进一步登记和分流。

加拿大留学生郑唐走的则是另一个通道。由于有家族咽喉炎史,他申报了咽喉炎,和其他有症状或健康申明卡中标明有确诊病例接触史、所在社区有确诊病例等内容的乘客一样,被分入了医学观察通道。

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多次体温测试,再提取核酸样本,并结合申明卡上的内容,判断是否需要送入医院做进一步检测和观察。没有问题的乘客将被放行,像范非易这批乘客一样,提取行李,坐上去往新国展的大巴。

而郑唐被判定需要送去医院,进入了救护车等待区。工作人员告诉他,海关已将他们的名单报给医院120系统,后者根据医院的救护车情况进行分配,有的入境人员会被送去地坛医院,有的则是小汤山医院。

4个小时后,郑唐终于被叫到名字,工作人员领着他们这批共约5人下了地面,一直送上救护车。

小汤山医学观察记

3月17日晚上9点,郑唐等人终于到了小汤山医院。一番更详细的信息登记后,工作人员给每人发了一枚纸质手环,上面简单标注了个人信息,以及含有住院登记号的二维码。这代表他们的信息已被录入医院系统。

为防止交叉感染,所有送入病房的餐饮或商品,都通过连接房间内外的传递窗实现无接触送达。此外,每个病房还配有独立卫浴。除了照CT,其他时候筛查人员都无需出门。医护人员还提醒他们注意关紧房门,并建议尽量24小时戴口罩。

郑唐一行人入住时,由于时间过晚,检测被推到了第二天。翌日早上6点半左右,医护人员就来敲门,进行抽血和咽拭子取样。接下来就是等待护士叫号拍CT,6人一组进行拍摄。

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这些检测可能不止一次。“有的完全没有症状的,可能检测一次就好。”郑唐说,而他由于多年咽喉炎,CT报告显示了肺部阴影,医生对他又进行了一次血液和核酸检测。还有人拍了三遍CT,仍要继续检测观察。一旦结果显示阳性,医院会立即将患者转入B区,进行集中治疗。

此外,每天上午、下午都会分别进行一次体温检测。

3月20日,结果正常的郑唐坐上离开医院的专用大巴,前往九华山庄。那里是为经过医院医学观察人员专门设置的集散中心。

分流与隔离

郑唐到达九华山庄时已是3月21日凌晨3点。酒店大厅里摆着一排排圆桌和椅子,最前面的桌上立着各省市的名牌。郑唐在入口处签到后,找到自己户籍所在地河南省的牌子,并在后面的桌边坐下,等待离开的专车。

他们首先要回到首都机场,领取之前暂存的托运行李。在河南驻京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来到1楼的B站出口,登记后进入专门为入境人员开设的行李封存区,所有行李都按航班号整齐地摆放好。郑唐毫不费力地找到了自己的行李。

由于回国时购买的联程机票,他和其他乘飞机回乡的转运人员留在了机场。驻京办工作人员一直送他们进入专为入境转运人员开设的A区之后才离开。不过,先前的转机机票已作废,郑唐向国航工作人员说明了情况,后者免费为他重新出了票。

之后,直至来到登机口,郑唐一行人和普通旅客都处于隔离状态。在飞机上,他们的座位也同普通乘客隔开,全部安排在机尾,与普通乘客隔了五六排。

飞机落地后,他们被要求暂时留在位置上,等普通乘客出舱,检疫工作人员安排就位后,才允许下机。同在北京首都机场一样,他们再次进行了填表测体温。

与郑唐一样,就职于某国企,外派至阿尔及利亚的江宫在返回江苏徐州的旅程中,也经历了特别的防护措施。出机场后,身体无恙的他被送至新国展。“当时大厅里稀疏地搭满了帐篷。”他回忆道。在找到立有江苏名牌的帐篷后,里面的工作人员再次为他测了体温,并给了三张表格,填写的信息除了部分与入境健康申明卡类似,还新增了最终目的地、车次、目的地住址等内容。短短20分钟后,他就和另4名入境人员坐上了去往火车站的面包车。

接下来,一路都有工作人员陪伴同行。驻京办工作人员将他们交给了车站工作人员,后者带着他们坐上列车,并将他们的情况告知列车长,进行单独安排。

江宫出行前预定的是高级软座,一人包厢,带有卫生间,不必额外费心。不过,也有同事由于错误估算了中转时间,没能赶上预定的班次,改签时已无法买到乘客较少的包厢。最终,工作人员将他的同事和其他同行的入境人员安排到了一间卧铺。“基本上做到和普通乘客隔开。”江宫说。列车上的乘务人员还特意叮嘱,不要随意走动。

火车到达徐州后,江宫一行人再次经过了填表、测体温等流程,并由其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安排救护车将他们送至隔离酒店。

隔离人员在这里的生活大同小异。入住伊始,工作人员会发放体温计,此后每天早晚两次上报体温和其他相关症状。期间,社区工作人员也会和他们保持联系,核实身体状况和家庭住址。在隔离之初或将尽时,医学观察组还会对他们进行核酸检测。

无接触送餐是所有隔离酒店的标配。工作人员敲门并将包装好的饭菜放在地上,隔离人员开门领取。此外,送快递、取垃圾也是同样的操作。楼道的消毒也是每日的例行公事。

逐渐完善的防疫闭环

自2月25日中国境外新增病例数首次超过境内数量,至今已过去一个多月。期间不难发现,实现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严密闭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根据海外疫情发展,逐渐成形并不断查漏补缺的过程。

3月10日起,首都机场T3航站楼D区被划为接收来自疫情重灾国航班的专区,集中完成卫生检疫、体温筛查、信息查验、进港中转系列流程,实现与其他入京旅客的隔离。同日,新国展启用,成为来自日本、韩国、伊朗、意大利疫情高危四国的人员集散点。

5天后,机场T3航站楼D区接收范围扩大至所有入境航班。新国展也于16日开始了对所有入境进京人员的集散工作。小汤山医院在当日正式运营使用,与地坛医院共同接收首都机场入境人员。

至此,北京市针对入境人员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防疫链,不过部分环节还存在缝隙。郑唐国内转机时,在登机口和机上都未完全与普通乘客隔离。而转乘火车同样非闭环。江宫在火车站也未走专门通道,只安排了人较少的候车室,并且到站后和普通乘客一同下车。

有关部门很快就发现了这些漏洞。3月25日起,北京市政府要求,所有北京口岸入境人员,不分目的地,全部就地集中隔离观察。

而对在京人员的隔离方式同样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根据3月16日的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信息,在京有单独住所,且住所内没有他人同住的进京入境人员,可以申请居家隔离。

但是,随着入境人员居家隔离期间外出活动事件不时曝出,有关部门很快意识到这一政策存在隐患。于是,3月19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境外进京人员管控措施的通告》规定,除老弱病残孕等不适宜集中隔离的,所有境外入京人员都必须进行集中隔离,不再受理有单独住所且无人同住人员的居家观察申请。

不过,愈加严密的防疫闭环也意味着大量的人力需求。期间,多地抽调警力、医疗人员进入北京防疫系统缓解人员短缺压力。即便如此,受访华人华侨反映,工作人员常常需要连轴转才能勉强维持防疫系统的运行。

面对这一重压,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控制入境人流,除了将首都机场国际航班分流至各地第一入境点,3月19日,民航局还出台相关政策,要求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上的航班量只减不增。

这一时期,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更是直言,留学生无十分必须应暂停回国。

人性化隔离与防控

尽管如此,确有困难的海外留学生并未被忽略。4月2日,有关部门开始增加临时赴英航班以接回这些困难留学生。

事实上,在越发严格的防疫政策下,一直都不乏温暖的人文关怀。

回国途中,不少留学生出于安全考虑,一路不吃不喝,行程较长的甚至十几个小时未进食。而在机场等待时,为了防止感染,工作人员也不建议进食,再加上救护车资源有限,他们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才能上车。所以,郑唐到达小汤山医院时早已饥肠辘辘。但他等待的时间还不算长,一些乘客甚至在机场等了十几个小时,饿着肚子到医院时又时常不在饭点。

对此,医院推出了订餐App和超市购物App,二维码就贴在每间病房内。郑唐入院时夜已深,但他可以点些夜宵,或者在超市购买零食。购物App同时还解决了日用品问题。当时所有筛查人员的托运行李仍留在机场,许多人的生活用品都未随身携带,购物App让他们能够及时补齐牙刷、毛巾等生活必需品。

这样的贴心服务还有很多。郑唐回忆,曾有名隔离人员中午出院,原本12点到13点是送餐时间,为了能让他赶上饭点,工作人员特意提前至11点送去了午饭,令他感到十分暖心。

此外,其他有特殊饮食需求的人员也得到了细致的关照。小汤山医院提供清真和少糖食物。范非易所在的隔离酒店也为特殊人员特别准备饮食。他回忆隔离初期,自己一度胃不舒服。向医生反映后,工作人员为他专门准备了易消化的面食,并提前送达。此后,除了询问体温,医生还额外关注他的肠胃问题,指导他该吃什么药,饮食需注意什么,并联系社区医生对他做了诊断。同在这家酒店进行隔离的一位糖尿病患者,也受到了专门的饮食和医护待遇。(文中郑唐、江宫均为化名)原标题:华人华侨回家,体验防疫“一条龙”

版权声明:【民主与法制时报版权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