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她们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可在疫情面前,她们俨然变为医护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冲到疫情最前线,用生命去担负使命。如今仍在新冠肺炎重症监护室坚守的林桂波,就是千千万万医护工作者中的一员。

林桂波护理重症病人。 受访者 / 供图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赵春艳 报道

2月26日,林桂波在医院隔离了14天后,回到家里依然戴着口罩。她的儿子又高兴又小心地问她可以抱抱亲亲吗?

“可以抱不能亲!”虽被拒绝,一个月没见妈妈的孩子紧紧拥抱着妈妈,喃喃说着想她的话。

面对可爱的儿子,林桂波内心充满愧疚。她不知道如何告诉孩子,这次短暂相聚后,她又要在2月28日重回抗疫一线。

原本作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第二批援鄂的医务人员需要启程了,然而因疫情突然变化,林桂波临危受命成为新冠肺炎重症监护室(以下简称ICU)里的护士长。从大年初四开始,连续工作16天后的林桂波按要求下岗隔离14天。

林桂波本可以回家休息,却又要重新回到ICU。按她的说法是,“作为老兵更有经验”。

转战新阵地,曾怕得发抖

2000年从吉林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原白求恩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毕业的林桂波,一直在中日联谊医院工作。作为一名有着20年丰富临床经验的老护士长,春节前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她敏感的职业神经绷紧。

1月22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康复医学科被指定作为吉林省新冠肺炎感染者的留观病房。疫情就是命令,当晚,林桂波和同事把原科室患者平安转运,忙到凌晨一点半才回家。

回家后的林桂波毫无睡意,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回想2003年非典,她背着父母报了名,轮到她上岗时,疫情结束了;2008年汶川地震,她本想去支援,但后来领导考虑孩子刚满月,就没让她去。

林桂波心里一直有遗憾,就是在国家危难之时,还没有奉献过自己的力量。“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林桂波告诉记者,医者的担当,有救死扶伤的使命。她始终认为,国家危难的时候,个人能出力贡献是一辈子的荣耀。

1月26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第一批援鄂的28名医务人员出发。第二天,医院又紧急征集第二批援鄂人员,林桂波主动报了名。正当林桂波准备行李出发之时,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南湖院区紧急成立呼吸重症病房,要收治吉林省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

湖北去不了的林桂波,作为护理带队组长,在1月28日派到了南湖院区。“在原本熟悉的路上开车,腿都抖了。”林桂波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因为谁都知道这任务危险、辛苦、艰巨。

想想从报名去武汉就开始号啕大哭多次的儿子,林桂波心里也胆怯过,顾虑重重过,但她是医护,这是必须接受的使命。

林桂波的丈夫是名军人,能理解她的使命感,“保护好自己,全身心投入,孩子我来负责。”本来就很忙碌的丈夫成了她坚强的后盾。

被认出的“大白”

护士进入ICU病房的正常值班时间是4个小时,但每次进出都需要7个小时左右。按照防护要求,每次穿脱防护服需要半个小时以上。口罩和护目镜戴上以后,林桂波感觉到了水下世界,“瓮声瓮气”和别人表达。

“和病患说话得大声,要不他们听不清。”林桂波告诉记者,护目镜勒得人头疼,眼睛凸,耳朵勒得也疼。由于大声说话耗氧多,每次从ICU出来都眼前发黑。

收治的病患都属于重症,戴着无创呼吸机,自主行动的能力很差。护士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医务护理,还要承担起病人的照料工作。

病房里,50多岁的女患者温某刚进来的时候病情比较重,由于原先有脑出血后遗症,一侧身体偏瘫,喘不上气的同时,也无法自己吃饭、穿衣。林桂波和同事一点点帮她换衣服、喂饭,照料她的日常。

“她吞咽功能不好,还得用呼吸面罩,一顿饭需要近40分钟,后来用鼻饲管进食更得细致。”林桂波告诉记者,温某刚进ICU很害怕,总是哭。为此,林桂波还当了病患的心理医生,给她讲医院的先进设备、医护的努力,让她慢慢放松下来。

插着尿管的温某住院期间生理期来临,林桂波只要上岗的时候就帮她换洗。“都是女性能理解不便之处。”林桂波说。

作为带队的护士长,林桂波不仅要病房值班,还要负责病房的各项管理,物资请领,做好大家的防护指导和后勤保障,并保证第一批小分队安全撤离。“刚进来的4天处于摸索阶段,几乎没有凌晨2点前睡觉的。”林桂波告诉记者,由于熬夜,身体的衰弱也会耗氧增加导致憋气、恶心感增加。

一次上岗刚过1个小时,林桂波觉得眼前发花,胃里不停向上翻涌,感觉马上要呕吐。站在走廊里几分钟后,同事发现她不对劲劝她去休息,为了省下一套防护服,林桂波让同事向自己后背喷了消毒水,感觉温度下降舒服点后仍然坚持着完成了值班。“说怕污染把呕吐物咽下去不是传说。”林桂波告诉记者,每个医护人员都知道物资紧缺,很珍惜防护服。

新冠肺炎的症状之一就是咳嗽有痰,飞沫也是病毒感染的主要渠道。在护理过程中,林桂波遇到孙某剧烈咳嗽,“那一瞬间,我下意识地上前帮他敲背,让他咳出痰就会舒服点。”林桂波说,根本没考虑到感染的危险。

见到病人那么痛苦,林桂波教孙某腹式呼吸,给他呼吸康复训练指导,教他怎么咳痰以及坐位呼吸的重要性。之后,孙某再次看到林桂波时,通过声音立刻认出了林桂波:“林护士好,谢谢你的方法,感觉舒服一些了。”

医护都穿着一样的防护服,他还能认出林桂波,让林桂波也很开心。

感慨生命 战必回

元宵节那天,为了提振患者的情绪,林桂波一进病房,就热情地跟患者孙某打招呼,说着鼓励的话,告其好转的指标。他高兴起来,一再说:“你不用管我,我自己能行,去忙你的吧。”

林桂波给他测了血压、血氧及心率,一切正常,就对他说,相信自己能行,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就是好转的表现。鼓励他多采取坐位,尽量不要卧位。

当日聊天中,孙某感慨自1月28日入院后一直没有洗过头发。林桂波就给他打来热水,要帮他洗。孙某再三推拒,觉得很难为情。最后,林桂波仍给孙某洗完头。看着他坐在窗前沐浴阳光的样子,林桂波眼眶湿润了。病人舒服安静的眼神,让她感觉到自己的辛苦努力都很值得,也感慨生命无常,活着真好!

“也有我们抢不回来的人。”林桂波告诉记者,一位80多岁的老人像个孩子一样,眼巴巴地看着医护人员。“特别听话配合,让干啥就干啥。”林桂波哽咽地说,可是因为基础病重,老人没能挺到最后。

林桂波告诉记者,护士的工作不仅仅是遵医嘱完成治疗,更多的是和患者沟通交流,真情陪伴,细心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靠着强大的意志力战胜疾病。

2月12日,ICU的第一批医护人员轮换下来,需要隔离14天。忙碌的工作突然暂停,让林桂波和同事们有些无所适从,每天自测健康的时候,提心吊胆地观察自己是否被感染。一周过去了,大家的情绪稍稍放松,林桂波又带领大家做起了广播体操,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回家的那天,林桂波并不放心自己,她和丈夫、孩子依然分桌吃饭。拒绝了儿子的亲吻后,孩子仍然缠着林桂波晚上睡觉。“我只好戴着口罩和他躺了一夜,后来憋得早早醒来。”林桂波告诉记者。她后来才知道,儿子想她的时候,就让爸爸开车带着到医院门口待一会,好像这样距离近一些他能放心一些。

尽管和家人依依不舍,但医院决定让第一批医护人员重新上岗时,林桂波依然冲在了前面。“也曾经纠结过是否回去,但我经过ICU最困难时期,业务熟练、经验比新人更丰富。不管是医院决定还是我自己意愿,重回一线都更合适。”林桂波说。原标题:《护士长林桂波:从怕得发抖到重回ICU》

【民主与法制时报版权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