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哪有什麼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她們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可在疫情面前,她們儼然變爲醫護戰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衝到疫情最前線,用生命去擔負使命。如今仍在新冠肺炎重症監護室堅守的林桂波,就是千千萬萬醫護工作者中的一員。

林桂波護理重症病人。 受訪者 / 供圖

《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 趙春豔 報道

2月26日,林桂波在醫院隔離了14天后,回到家裏依然戴着口罩。她的兒子又高興又小心地問她可以抱抱親親嗎?

“可以抱不能親!”雖被拒絕,一個月沒見媽媽的孩子緊緊擁抱着媽媽,喃喃說着想她的話。

面對可愛的兒子,林桂波內心充滿愧疚。她不知道如何告訴孩子,這次短暫相聚後,她又要在2月28日重回抗疫一線。

原本作爲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第二批援鄂的醫務人員需要啓程了,然而因疫情突然變化,林桂波臨危受命成爲新冠肺炎重症監護室(以下簡稱ICU)裏的護士長。從大年初四開始,連續工作16天后的林桂波按要求下崗隔離14天。

林桂波本可以回家休息,卻又要重新回到ICU。按她的說法是,“作爲老兵更有經驗”。

轉戰新陣地,曾怕得發抖

2000年從吉林大學醫學院護理學院(原白求恩醫科大學)護理專業畢業的林桂波,一直在中日聯誼醫院工作。作爲一名有着20年豐富臨牀經驗的老護士長,春節前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她敏感的職業神經繃緊。

1月22日,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康復醫學科被指定作爲吉林省新冠肺炎感染者的留觀病房。疫情就是命令,當晚,林桂波和同事把原科室患者平安轉運,忙到凌晨一點半纔回家。

回家後的林桂波毫無睡意,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回想2003年非典,她揹着父母報了名,輪到她上崗時,疫情結束了;2008年汶川地震,她本想去支援,但後來領導考慮孩子剛滿月,就沒讓她去。

林桂波心裏一直有遺憾,就是在國家危難之時,還沒有奉獻過自己的力量。“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林桂波告訴記者,醫者的擔當,有救死扶傷的使命。她始終認爲,國家危難的時候,個人能出力貢獻是一輩子的榮耀。

1月26日,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第一批援鄂的28名醫務人員出發。第二天,醫院又緊急徵集第二批援鄂人員,林桂波主動報了名。正當林桂波準備行李出發之時,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南湖院區緊急成立呼吸重症病房,要收治吉林省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

湖北去不了的林桂波,作爲護理帶隊組長,在1月28日派到了南湖院區。“在原本熟悉的路上開車,腿都抖了。”林桂波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說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因爲誰都知道這任務危險、辛苦、艱鉅。

想想從報名去武漢就開始號啕大哭多次的兒子,林桂波心裏也膽怯過,顧慮重重過,但她是醫護,這是必須接受的使命。

林桂波的丈夫是名軍人,能理解她的使命感,“保護好自己,全身心投入,孩子我來負責。”本來就很忙碌的丈夫成了她堅強的後盾。

被認出的“大白”

護士進入ICU病房的正常值班時間是4個小時,但每次進出都需要7個小時左右。按照防護要求,每次穿脫防護服需要半個小時以上。口罩和護目鏡戴上以後,林桂波感覺到了水下世界,“甕聲甕氣”和別人表達。

“和病患說話得大聲,要不他們聽不清。”林桂波告訴記者,護目鏡勒得人頭疼,眼睛凸,耳朵勒得也疼。由於大聲說話耗氧多,每次從ICU出來都眼前發黑。

收治的病患都屬於重症,戴着無創呼吸機,自主行動的能力很差。護士們的工作不僅僅是醫務護理,還要承擔起病人的照料工作。

病房裏,50多歲的女患者溫某剛進來的時候病情比較重,由於原先有腦出血後遺症,一側身體偏癱,喘不上氣的同時,也無法自己喫飯、穿衣。林桂波和同事一點點幫她換衣服、餵飯,照料她的日常。

“她吞嚥功能不好,還得用呼吸面罩,一頓飯需要近40分鐘,後來用鼻飼管進食更得細緻。”林桂波告訴記者,溫某剛進ICU很害怕,總是哭。爲此,林桂波還當了病患的心理醫生,給她講醫院的先進設備、醫護的努力,讓她慢慢放鬆下來。

插着尿管的溫某住院期間生理期來臨,林桂波只要上崗的時候就幫她換洗。“都是女性能理解不便之處。”林桂波說。

作爲帶隊的護士長,林桂波不僅要病房值班,還要負責病房的各項管理,物資請領,做好大家的防護指導和後勤保障,並保證第一批小分隊安全撤離。“剛進來的4天處於摸索階段,幾乎沒有凌晨2點前睡覺的。”林桂波告訴記者,由於熬夜,身體的衰弱也會耗氧增加導致憋氣、噁心感增加。

一次上崗剛過1個小時,林桂波覺得眼前發花,胃裏不停向上翻湧,感覺馬上要嘔吐。站在走廊裏幾分鐘後,同事發現她不對勁勸她去休息,爲了省下一套防護服,林桂波讓同事向自己後背噴了消毒水,感覺溫度下降舒服點後仍然堅持着完成了值班。“說怕污染把嘔吐物嚥下去不是傳說。”林桂波告訴記者,每個醫護人員都知道物資緊缺,很珍惜防護服。

新冠肺炎的症狀之一就是咳嗽有痰,飛沫也是病毒感染的主要渠道。在護理過程中,林桂波遇到孫某劇烈咳嗽,“那一瞬間,我下意識地上前幫他敲背,讓他咳出痰就會舒服點。”林桂波說,根本沒考慮到感染的危險。

見到病人那麼痛苦,林桂波教孫某腹式呼吸,給他呼吸康復訓練指導,教他怎麼咳痰以及坐位呼吸的重要性。之後,孫某再次看到林桂波時,通過聲音立刻認出了林桂波:“林護士好,謝謝你的方法,感覺舒服一些了。”

醫護都穿着一樣的防護服,他還能認出林桂波,讓林桂波也很開心。

感慨生命 戰必回

元宵節那天,爲了提振患者的情緒,林桂波一進病房,就熱情地跟患者孫某打招呼,說着鼓勵的話,告其好轉的指標。他高興起來,一再說:“你不用管我,我自己能行,去忙你的吧。”

林桂波給他測了血壓、血氧及心率,一切正常,就對他說,相信自己能行,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就是好轉的表現。鼓勵他多采取坐位,儘量不要臥位。

當日聊天中,孫某感慨自1月28日入院後一直沒有洗過頭髮。林桂波就給他打來熱水,要幫他洗。孫某再三推拒,覺得很難爲情。最後,林桂波仍給孫某洗完頭。看着他坐在窗前沐浴陽光的樣子,林桂波眼眶溼潤了。病人舒服安靜的眼神,讓她感覺到自己的辛苦努力都很值得,也感慨生命無常,活着真好!

“也有我們搶不回來的人。”林桂波告訴記者,一位80多歲的老人像個孩子一樣,眼巴巴地看着醫護人員。“特別聽話配合,讓幹啥就幹啥。”林桂波哽咽地說,可是因爲基礎病重,老人沒能挺到最後。

林桂波告訴記者,護士的工作不僅僅是遵醫囑完成治療,更多的是和患者溝通交流,真情陪伴,細心護理,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讓患者靠着強大的意志力戰勝疾病。

2月12日,ICU的第一批醫護人員輪換下來,需要隔離14天。忙碌的工作突然暫停,讓林桂波和同事們有些無所適從,每天自測健康的時候,提心吊膽地觀察自己是否被感染。一週過去了,大家的情緒稍稍放鬆,林桂波又帶領大家做起了廣播體操,以增強身體抵抗力。

回家的那天,林桂波並不放心自己,她和丈夫、孩子依然分桌喫飯。拒絕了兒子的親吻後,孩子仍然纏着林桂波晚上睡覺。“我只好戴着口罩和他躺了一夜,後來憋得早早醒來。”林桂波告訴記者。她後來才知道,兒子想她的時候,就讓爸爸開車帶着到醫院門口待一會,好像這樣距離近一些他能放心一些。

儘管和家人依依不捨,但醫院決定讓第一批醫護人員重新上崗時,林桂波依然衝在了前面。“也曾經糾結過是否回去,但我經過ICU最困難時期,業務熟練、經驗比新人更豐富。不管是醫院決定還是我自己意願,重回一線都更合適。”林桂波說。原標題:《護士長林桂波:從怕得發抖到重回ICU》

【民主與法制時報版權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