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貢圖”,本意是中國古代王朝展示其與周邊毗鄰國家或部族間交往關係的圖畫。

職貢,即向皇帝盡職納貢。

中國古代王朝一直以天下中心自居,將周邊民族或國外視爲外藩臣屬,它們與中國的交往都是對“天朝”的職貢。凡是內容上表現中國與外國或其他民族交往的圖畫,都可歸入“職貢圖”範圍之內。

其中,乾隆年間所編繪的“職貢圖”,工程浩大,影響深遠。

這項工程,從乾隆十五年(1750)開始籌備,乾隆十六年(1751)起開始繪製。乾隆皇帝諭令軍機處統籌,動員中央與地方政府繪製的四卷大型圖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大抵完成後,隨着版圖的擴增與少數民族的歸附,陸續進行增補。每段圖附滿、漢文題識,涉及對外關係與邊地統治等議題,反映出乾隆皇帝的國際外交、貿易與民族政策。

繪製完這套繪本“職貢圖”後,還以此爲樣本,編纂出了寫本和刊本。

後來,又出現了“職貢圖”的摹本。

在衆多版本中,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職貢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謝遂“職貢圖”最爲有名。

日前,臺北故宮博物院展覽,謝遂“職貢圖”在列,使得人們有機會仔細閱讀這皇皇鉅製的面目。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職貢圖”,共四卷,乾隆年間謝遂繪製。謝遂,生卒年待考,乾隆朝供奉內廷。

第一卷共六十九圖,爲西洋、外藩及朝貢屬邦圖像。

第二卷共六十一圖,爲東北、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省邊疆民族圖像。

第三卷共九十二圖,爲甘肅、四川等省邊疆民族圖像。

第四卷共七十八圖,爲雲南、貴州等省邊疆民族圖像,合計共三百圖。

這些圖,都是沿邊各省督撫進呈圖樣,以地相次,分卷繪製增補而成,有漢、滿文圖說及題識。

乾隆年間的“職貢圖”堪稱一套瑰麗的中外民俗畫史,也充分反映了乾隆皇帝對東西洋各國、朝貢屬邦的貿易政策,以及對邊疆地區的民族政策。

在此,我們呈現謝遂“職貢圖”第一卷的圖畫,供愛好者觀看,如上所述,此捲包括三種情況:一爲西洋人物,二爲外藩人物,三爲屬部人物,此卷共有六十九組圖——

從此繪卷中可知,與清朝關係最親密的是“慶賀大典俱行貢獻禮”的朝鮮國,其次是“屢賜匾額”的琉球國,還有“十年一貢”的南掌國,“朝貢惟謹”但不知幾年一貢的暹羅國,“五年一貢”的安南國和蘇祿國,“貢市不絕”的荷蘭國,“朝貢貿易每歲或間歲一至”的鄂羅斯,只進貢過一次的緬甸國和大西洋國等等。

圖中,清朝將“鄂羅斯”也納入在了朝貢“國家”中。其實,清朝與沙皇俄國之間,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簽訂《尼布楚條約》前後起,即已是平等的近代外交關係了,但清朝皇帝爲了鞏固國內統治,需彰顯天子的仁德,所以在“職貢圖”繪捲上有必要強調朝貢關係。

關於西方的小西洋國、英吉利國、法蘭西國等,有些強調朝貢,有的絲毫沒有記載朝貢,有的以前朝貢,到了清朝什麼關係都沒寫,只描述了其風俗習慣和服飾等,而且沒有關係的“國家”比有朝貢關係的還多得多。這說明“職貢圖”繪卷不像其名字所述的“職貢”那樣,專門是爲了強調“朝貢、獻貢”的上下關係而編繪。

相關文章